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编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批评性考察
    鉴传今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4-7. 
    摘要 ( 229 )   PDF(pc)(151KB) ( 378 )   收藏
    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学术界的传播和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形态和" 在场" 方式。近20 年,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为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一种多样并存状态。在许多研究者看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所形成的" 视界融合"中, 才能突破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 具体历史时空方面的限制" , 获得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问题在于, 这种多样化研究大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种西方社会思潮或理论观点的拼接, 而多样化研究视界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联系要远远弱化于它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或理论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如何"介入现实"与"隐性批判"
    贾红莲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8-11. 
    摘要 ( 190 )   PDF(pc)(149KB) ( 183 )   收藏
    面对时代转型与变迁的实践和现实, 当前的哲学研究似乎逐渐失去了"介入现实" 的冲动和力量。为了摆脱哲学在回应现实中的失语, 哲学家一是要在" 介入现实" 中, 努力促成哲学视域与哲学叙事话语方式的创造性转换, 二是要正视在权力、资本、正义的现代性角逐中正义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 发挥哲学的" 隐性批判"精神, 以守望边缘正义的批判性立场在新的现代性价值观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意味着什么
    易小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2-14. 
    摘要 ( 196 )   PDF(pc)(133KB) ( 202 )   收藏
    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遭遇最多的批评可以说是所谓" 非学术化" 。这个批评对我国的学术生活和学术面貌的嬗变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方式, 而且也确实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和专著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方式。然而, 这种过分关注所谓学术形式的学术化却十分令人困惑:必须以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和观点阐释、理解甚至重铸, 才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意义, 必须有要有完备的参考文献, 当然一定要有外文的,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批判为手段、以人的解放为旨归这一基本立场却保持了一种"世故的缄默" , 而这正是" 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所不应绕开和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义问题的当代视角
    消费正义及其相关问题
    晏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5-21. 
    摘要 ( 180 )   PDF(pc)(245KB) ( 191 )   收藏
    消费正义是对消费群体之消费状况的规范性陈述, 包括代内消费正义和代际消费正义, 旨在给出合理消费的正当性基础。然而消费正义概念所描述的仅仅是社会正义诸项中的一个结果事项, 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消费不公正现象, 确定判断不公正的根据与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遍的、可接受的以及完成一种扩大普遍受益的消费群体的社会设置和制度安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等等。这些是我们需要深入讨论的、基础性的、核心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走出当代中国正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林进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2-26. 
    摘要 ( 216 )   PDF(pc)(191KB) ( 218 )   收藏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社会价值休系的重构, 势必要穿行于经济与社会、传统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的张力之间。它们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对立, 使和谐社会的建构在理论上面临着当代中国所独有的正义困境, 而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和权力腐败的严重局面, 进一步加重了实现社会正义的难度。要走出这一理论和现实的正义困境, 必须澄清如下几个问题: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权利意识? 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对待平等、分配正义和权力?当代中国的正义应该捍卫何种利益? 而可能的路径就在答案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
    高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7-31. 
    摘要 ( 487 )   PDF(pc)(169KB) ( 818 )   收藏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这二元特性。语言起源于对事物的命名, 并且这种命名性至今仍然是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的思想本体论和语言的工具论都具有合理性, 二者针对和适用于不同的语言现象。以语言的二元本质作为思想背景, 对概念进行划分, 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的得与失
    焦明甲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32-35. 
    摘要 ( 306 )   PDF(pc)(148KB) ( 529 )   收藏
    在批判近代主体主义理性实践观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以" 社会交往" 、" 对话" 等概念为核心, 建构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本质的社会交往行动理论学说, 在理性走向衰落的时代重铸了理性的权威。然而, 这样一种理论却因为"纯粹理性" 的理想, 再次重蹈西方传统物性逻辑的覆辙, 沦落为形而上学理性说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治身哲学初探
    魏燕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36-41. 
    摘要 ( 206 )   PDF(pc)(224KB) ( 617 )   收藏
    中国古人创造了诸如导引术、武术等丰富的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体育运动形式。而这些运动形式的创造和发展则是以一定的治身哲学为根基的。首先,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 中国古人提出了" 与天地相求"的治身原则;而在动静关系上则主张" 主静适动" ;在身体健康指标方面, 则倡导" 气和体柔" 。前两者好似传统治身之法前进的双翼, 而" 气和体柔" 则好似头项, 引领着传统治身之法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和解
    伍世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42-45. 
    摘要 ( 248 )   PDF(pc)(150KB) ( 417 )   收藏
    多元文化的共生并存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景观。这种现象既使时代文化充满了活力, 又有可能将其引向相对主义的泥潭。作为文化应对策略," 文化和解论" 应运而生。理念上, 文化和解意味着认可文化的多元性、异质性和各文化样式的合理性, 认可各文化样式的共生价值, 反对相互间的僭越;实践上, 文化和解意味着反思判断力的培育、文化监控机制和和解的社会环境的构建。唯其如此, 才能既释放文化的活力, 又避免文化相对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跨文化交流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地位
    黄勤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46-49. 
    摘要 ( 175 )   PDF(pc)(156KB) ( 563 )   收藏
    在跨文化交流这一广阔语境中, 翻译不再是对原文机械的仿作, 翻译推动着世界文化前进, 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译文本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译者身份的正确定位有助于翻译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教育概念辨析
    方鸿志, 陈红, 兵陈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50-54. 
    摘要 ( 209 )   PDF(pc)(192KB) ( 681 )   收藏
    追问技术教育与一系列"家族类似" 概念关系, 已有技术教育概念可概括为技术教育课程论、技术教育知识与技能论和技术教育技术素养论, 在对其质疑基础上, 通过对" 教育" 和" 技术" 本质的考察, 可知技术教育的内涵是: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 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 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模式之经验与想象
    制度的逻辑:中美医疗保障制度比较
    张奇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55-62. 
    摘要 ( 342 )   PDF(pc)(286KB) ( 1786 )   收藏
    中美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平性、费用、政府的介入程度等方面有一些相似的制度特征和制度缺陷。但在相似的表象后面有着不同的原因和制度逻辑。在比较研究中可发现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与制度的逻辑定位和逻辑悖论有关。一定的制度环境决定了制度的逻辑。我国的政治体制、医疗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和隶属关系、福利文化和决策路径决定了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的逻辑。其中, 政府角色的定位是我国走出目前医疗保障困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俄社会转型模式比较研究与"中国经验"分析
    赵定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63-69. 
    摘要 ( 205 )   PDF(pc)(258KB) ( 529 )   收藏
    对1980 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的比较, 旨在追寻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俄罗斯" 突变性" 社会转型模式生成依据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及经济制约所导致的利益转移的公开化而凸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失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制的急速转变而导致政体的非连续性、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导致的社会严重分化以及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利益矛盾外显化。在实质上是其发展道路上的" 西化" 与治理体制的" 东方化" 矛盾即历史上固有的发展路径间断性、跳跃性轨迹的真实表达。与俄罗斯不同, 中国的特点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 利益转移比较隐蔽, 因此利益再分配格局中的不公平现象不很凸显。" 中国经验" 宏观表现形式为四点: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和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城市化进程及战略模式分析
    孙颖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70-73. 
    摘要 ( 176 )   PDF(pc)(161KB) ( 440 )   收藏
    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前列, 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辽宁城市化进程却明显放缓, 城市化率的提高幅度与全国及东部沿海各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未来15 年, 我国城市化将继续保持快速推进的势头, 辽宁应将城市化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其战略取向应调整为"合理发展特大城市, 注重发展大城市,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 ;选择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都市圈,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目标模式;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辽宁的要求, 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 实现发展的和谐、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诚信机制与初级群体
    许放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74-79. 
    摘要 ( 230 )   PDF(pc)(206KB) ( 360 )   收藏
    诚信既是传统道德又是现代美德, 传统社会维护诚信规范的社会机制是儒家的一元文化和熟人群体的功能。同学群体是现代社会的初级群体, 现代社会维护诚信的主要机制是同学群体的功能, 这种功能不断从潜功能转变为显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社会的性质与竞争法的社会基础
    沈敏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80-86. 
    摘要 ( 159 )   PDF(pc)(252KB) ( 200 )   收藏
    经济社会具有与市民社会相同的目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背离市民社会人的发展这一宗旨, 竞争法在防止经济社会背离这一目的上起着基本的作用, 这也是其作为基本法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以竞争法为中心的经济法体系在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上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翻供的程序法意义
    欧卫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87-91. 
    摘要 ( 235 )   PDF(pc)(181KB) ( 556 )   收藏
    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后来之无罪、罪轻之陈述推翻了原来有罪、罪重之陈述。翻供现象之普遍化在揭示双重诉讼结构的交互重叠导致当事人陈述的自我矛盾的同时, 也对现有刑事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供是当事人作为程序自主参与者的回复性权利主张;翻供现象表明了现有刑事程序制度在发现真实与保障权利上的内在紧张, 并为中国刑事程序制度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实际的论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经济公益诉讼建立的基础
    张潇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92-95. 
    摘要 ( 212 )   PDF(pc)(150KB) ( 196 )   收藏
    目前, 经济程序法的缺位使经济法学的实际应用性大受影响, 加快建立、完善经济公益诉讼体制是经济实体法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十分充分。加快建立有效的经济公益诉讼体制是实现社会正义、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也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公共领域的进一步繁兴, 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的民治化和法治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累犯及特定暴力犯罪不适用假释之质疑
    徐跃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96-99. 
    摘要 ( 236 )   PDF(pc)(147KB) ( 692 )   收藏
    对累犯和特定暴力犯罪一律不适用假释不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 不利于保障犯罪人的人权, 违背刑罚个别化的要求, 不适应轻刑化和行刑经济的发展趋势, 背离世界刑罚的发展潮流。因此, 累犯和特定暴力犯罪的罪犯经严格考核, 如确已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 就应予假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研讨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依赖
    李向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00-107. 
    摘要 ( 187 )   PDF(pc)(285KB) ( 306 )   收藏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遵循路径依赖原则,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体, 依靠市场化大企业的主导作用, 在政府支持下推进。为此, 要改革和调整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职能, 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约东北振兴的金融风险因素及其治理途径
    张国俊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08-113. 
    摘要 ( 204 )   PDF(pc)(313KB) ( 133 )   收藏
    自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以来, 东北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健的金融运行态势,但依然比较突出的区域金融风险问题仍是制约金融机构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重要因素。目前, 东北区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巨额不良资产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和金融支持弱化风险, 其中70%以上来自作为金融部门运行环境的非金融部门。在东北振兴进程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需要以区域金融体系建设为主线, 以整治和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 通过地区信用等级的有效提升, 为金融业的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金花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14-118. 
    摘要 ( 194 )   PDF(pc)(198KB) ( 272 )   收藏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 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应依托自然资源, 结合农业生产条件, 优化农业生产的政策, 金融发展等环境,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业产业化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放松管制到重新管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微观干预的嬗变
    邓念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19-122. 
    摘要 ( 289 )   PDF(pc)(158KB) ( 322 )   收藏
    新公共管理运动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放松管制, 通过放松对企业的管制, 促进竞争, 最后达到促进效率的作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放松管制有其明显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然而, 放松管制过后的市场竞争又将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 重新管制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 一些国家开始了所谓的重新管制, 旨在调整和缓解由放松管制带来的无序, 使政府重新担当起仲裁者的角色, 有效地发挥其公共管理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胡仪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23-127. 
    摘要 ( 200 )   PDF(pc)(185KB) ( 187 )   收藏
    边缘地经济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分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利益和效应。生态补偿既能保证生态生产的持续性, 又能体现生态资源的共享和利益互惠, 这既是公平性生态伦理观的体现, 又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体现, 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投入型、效应型、预期型、综合型四种生态补偿模式, 将为其实践操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概念创新与价值量理论的新发展
    张鹏侠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28-133. 
    摘要 ( 258 )   PDF(pc)(208KB) ( 451 )   收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来自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的挑战而亟待发展。劳动范畴是劳动价值论最基础的范畴;突破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发展就成为逻辑的必然。以发展的劳动范畴为出发点, 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形成判断和推理, 就能构建出以劳动量为基础的发展的马克思价值量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励规制理论与有效银行监管
    傅英略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34-137. 
    摘要 ( 230 )   PDF(pc)(155KB) ( 528 )   收藏
    激励规制理论吸收了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 运用委托-代理模型, 对如何规制自然垄断企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银行监管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它的思路为有效银行监管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委托-代理关系同样存在于银行监管的结构中, 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设计一种激励机制, 以达到银行监管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激励相容。因此, 有必要从如何激励银行服从监管和激励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监管的角度, 对银行监管制度的安排重新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宏观调控理论研究与借鉴
    王立勇, 杨苜, 程延炜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38-142. 
    摘要 ( 241 )   PDF(pc)(188KB) ( 480 )   收藏
    经济学界关于政府调控和经济自由的论争从未停止:有的学派认为经济无法自行达到平衡, 宏观调控是有效的;有的学派崇尚经济自由, 认为宏观调控是无效的。从宏观调控与经济自由的角度, 宏观调控的对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地位以及宏观调控的力度等方面来看, 宏观调控实践均可分为相对应的三个阶段。我国宏观调控已经从盲目干预阶段过渡到理性干预阶段, 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平稳增长, 就应借鉴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进行微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国家与社会
    清政府制钱管制政策透视
    李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43-147. 
    摘要 ( 235 )   PDF(pc)(182KB) ( 473 )   收藏
    清前期, 清政府为实现银钱比价的稳定, 对制钱的铸造和流通进行了严格的管制, 这些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制钱的平稳铸造和流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管制成本逐渐增加, 管制逐渐不经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代禁垦蒙地政策
    阎光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48-153. 
    摘要 ( 395 )   PDF(pc)(215KB) ( 571 )   收藏
    自清初至光绪晚期全面放垦蒙地前, 在内蒙古地区, 清政府总体上推行了禁垦蒙地政策。从原因上看, 笔者认为, 禁垦蒙地体现了清政府防止蒙汉结合、保持内蒙古地区相对独立性、巩固满蒙联盟的意图;体现了清政府保护蒙古牧场、巩固满蒙联盟经济基础的意图;体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因俗而治、维护既有统治秩序的意图。从实际效果来看, 禁垦蒙地维护和稳定了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的统治, 实现了清政府禁垦蒙地的意图, 客观上也保护了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运作脱节之分析
    杨发源, 刘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54-159. 
    摘要 ( 231 )   PDF(pc)(212KB) ( 655 )   收藏
    管理制度与实际运作之间脱节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清代城市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清代地方城市管理制度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 而管理执行者素质低下、敷衍塞责, 导致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管理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留美教育潮流的嬗变--从美国对待我国留学生态度的视角再思考
    马鸿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60-164. 
    摘要 ( 295 )   PDF(pc)(200KB) ( 945 )   收藏
    从1882 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到1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前, 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留美学生百般刁难, 设置重重障碍以限制甚至阻挠其入境学习。面对布满荆棘的留美之路, 大批莘莘学子只能望而止步, 留美教育几乎中断。1905 年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急遽转变, 随后在与清政府关于退还庚款的谈判中, 明确限定所退款项只用于我国学生的留美教育, 此后, 留美学生数逐年攀升。而促使美国政府幡然醒悟, 大力推动教育交流的最主要原因则是气势磅礴的抵制美货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以学术地缘化研究为例
    陈倩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65-171. 
    摘要 ( 251 )   PDF(pc)(257KB) ( 1021 )   收藏
    随着世界近代体系的形成, 西方学界普遍兴起运用民族国家等概念和地方性经验来分析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特色。尤其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美国汉学界提出了" 中国中心观" , 反对以往的" 欧洲中心论" , 尝试进入中国的细部, 从而使区域史、地方史研究开始流行。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 普世性原则与文化相对论一直是纠缠不清的两极, 而海外汉学始终不得不在这两极间寻求危险的平衡, 毕竟西方的理论框架进入中国研究中既有它可资借鉴之处, 又可能会产生隔靴搔痒、挂一漏万的尴尬。" 学术地缘化研究" 现象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利弊得失, 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研究的复杂性并促使我们对引进海外汉学成果时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毛泽东的大区建制思想
    李红梅, 王宝琴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72-177. 
    摘要 ( 185 )   PDF(pc)(214KB) ( 157 )   收藏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大行政区, 到后来的经济协作区、中央局, 既是毛泽东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的积极探索, 又是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架构。实现省际资源优势互补、以点带面、区域共同发展是毛泽东大区建制的主导思想。毛泽东的大区建制思想, 对当前经济建设中如何实现生产力的有效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别,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后日本企业非正式雇佣的演变
    刘绮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78-181. 
    摘要 ( 216 )   PDF(pc)(154KB) ( 546 )   收藏
    战后,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逐步瓦解, 年功序列制也大为弱化, 雇佣出现弹性化, 非正式雇佣形态呈多样化发展。然而日本企业非正式雇佣形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限制、确立、扩大以及加速发展的四个时期。在这60 多年中, 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结构的转换、消费扩张的倾向、工会运动的低迷等综合要素与非正式雇佣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 也对我国目前的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杜卫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82-187. 
    摘要 ( 234 )   PDF(pc)(209KB) ( 405 )   收藏
    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探求对国人进行感性启蒙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 继承传统美学和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而创造的一种审美人生观, 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是建构与本民族传统美学血肉相联的、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的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88-193. 
    摘要 ( 344 )   PDF(pc)(212KB) ( 937 )   收藏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 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 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 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 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 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作家知识结构塑造力解析
    李正仁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94-196. 
    摘要 ( 203 )   PDF(pc)(130KB) ( 325 )   收藏
    五四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五四作家赋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穷的魅力。这与五四作家自身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而五四作家知识结构的塑造与形成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诸多力量的影响与制约。而这种影响与制约, 直接或间接地,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生产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学
    八股文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演进--以明清戏曲创作为例
    邱江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197-201. 
    摘要 ( 269 )   PDF(pc)(172KB) ( 615 )   收藏
    八股文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 受到各种文学形式的影响, 且作为读书人的进取之资, 为人们年深日久地修习, 所以又对各种文体影响深远。曾经地位卑弱的戏曲在八股制艺的影响下, 历经深为八股制艺浸染的文人的改进, 艺术创作由粗转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西昆体盛衰与北宋科举制变迁的渊源
    赫广霖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02-205. 
    摘要 ( 264 )   PDF(pc)(155KB) ( 140 )   收藏
    北宋初期影响巨大的西昆体, 其盛衰与当时科举制的变迁关系密切。宋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宋初, 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成为西昆体产生的重要基础, 对诗赋艺术形式的重视推动了西昆体创作的发展, 对学术修养的重视塑造了西昆体典赡的风格。至北宋中叶, 伴随政治改革进行的科举制改革, 使得诗赋逐渐被策论取代, 西昆体遭致严重打击,遂走向衰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郝浴思想三论
    于景祥, 张艳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06-211. 
    摘要 ( 269 )   PDF(pc)(260KB) ( 815 )   收藏
    郝浴的思想十分丰富, 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他曾经对理学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 并且颇有心得;二是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 他找到了由二程上溯孟子的门径,并且依此门径刻苦钻研《孟子》及《二程遗书》;三是以天下为己任, 以" 致知格物" 为思想核心和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学术史视域中的严羽研究--以郭绍虞为中心
    任先大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12-216. 
    摘要 ( 172 )   PDF(pc)(193KB) ( 604 )   收藏
    在我国当代严羽研究史上, 郭绍虞有" 当代国内严羽研究第一人" 之誉。其贡献主要有三:一是对严羽诗论所受前代文论的影响及其对明清诗论的影响作了全面深入的清理, 揭示了严羽诗论的渊源所自及明代前后七子之格调说、清代王渔洋之神韵说与严羽诗论的内在联系;二是校释《沧浪诗话》, 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 ;三是对构建严羽诗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现代阐释, 自成一家之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高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17-220. 
    摘要 ( 181 )   PDF(pc)(164KB) ( 268 )   收藏
    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 陶渊明情结"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 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 后陶渊明情结" 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 后陶渊明情结" 。这一情结在元代文人那里发生了嬗变, 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 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代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发微
    王广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21-224. 
    摘要 ( 225 )   PDF(pc)(149KB) ( 487 )   收藏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 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 远"" 近" 结合, 在演出气氛调节上" 冷"" 热" 相间, 在演员选择上"才""貌" 并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终结"与"人的文学"
    孔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25-231. 
    摘要 ( 180 )   PDF(pc)(238KB) ( 140 )   收藏
    当前对" 文学终结" 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 未曾提及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学者基于" 人的文学" 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 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 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 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 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启蒙话语中的"无讼"景观
    汤伟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32-237. 
    摘要 ( 170 )   PDF(pc)(230KB) ( 231 )   收藏
    通过引入" 无讼" 这一法律文化概念, 可发掘出一类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学现象--" 无讼" 。启蒙话语中的" 无讼" 内涵着三种叙事模式。"无讼" 叙事隐含着现代作家对国民性以及传统礼俗文化的双重批判向度。"无讼" 叙事与启蒙意识形态支配下创作主体的批判性创作动机有着内在关联。这决定了"无讼" 文学文本对" 无讼" 复杂思想内涵的揭示总体上只具有片面的深刻:侧重表现" 无讼"是传统礼俗文化塑造的结果, 是国民意识保守的产物,而无意于探索其客观根源、深厚的人性基础和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的独特个体性。但严肃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精神毕竟能够把"无讼" 的复杂内涵客观地涵融进去, 这就为我们阐释" 无讼"文本的客观性和人性内涵留下了批评空间。因此, 要深入阐释" 无讼" 文本, 研究者须超越启蒙意识形态的支配, 具备符合" 无讼"文本本身特点的" 法"的批评眼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启蒙与文学:鲁迅与周作人的追求--评孙郁《鲁迅与周作人》
    张联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4):  238-239. 
    摘要 ( 179 )   PDF(pc)(74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