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 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 远"" 近" 结合, 在演出气氛调节上" 冷"" 热" 相间, 在演员选择上"才""貌" 并举。
中图分类号:
〔1〕刘秉忠.藏春集: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朱权.太和正音谱〔A〕.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54 .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2 , 73 . 〔4〕钟嗣成.录鬼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 . 〔5〕〔6〕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361 , 1110 . 〔7〕〔8〕〔9〕胡祗.紫山大全集: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 |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
[2] | 陈定家. 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61-168. |
[3] | 张遥. 视点转移:从演员导演关注到编剧关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13-216. |
[4] | 周珉佳. 论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93-199. |
[5] | 刘巍. “工业题材”的命名规定、时代取向与话语魂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9-204. |
[6] | 石锋. “工业中心”解构后的工业写作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05-208. |
[7] | 刘刚. 嗣承唐宋余绪的元代宋玉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24-228. |
[8] | 贾立国. 试论明杂剧与古代侠文化的生存与传播——以叶宪祖《易水寒》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43-246. |
[9] | 陈春明, 李艳霄. 组织创新气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18-122. |
[10] | 曲丽玮.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89-191. |
[11] | 高文. 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217-220. |
[12] | 黄丽, 杨抱朴. 陈绎曾生卒年、籍贯及仕宦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61-165. |
[13] | 王祥云. 关汉卿杂剧教化思想臆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71-176. |
[14] | 踪凡. 两汉故事赋的表现题材及文学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8-143. |
[15] | 杜桂萍. 雅正之美与清初杂剧的艺术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44-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