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4): 217-220.

•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高文   

  1. 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湖南株洲412007
  • 收稿日期:2007-02-02 出版日期:2007-07-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高文(1966-),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基金资助: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05YB139)

  • Received:2007-02-02 Online:2007-07-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 陶渊明情结"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 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 后陶渊明情结" 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 后陶渊明情结" 。这一情结在元代文人那里发生了嬗变, 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 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

关键词: 元代文人, "后陶渊明情结", 嬗变, 文化审视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A〕.四部丛刊〔C〕.上海:上海书店, 1985 .
〔2〕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3〕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
〔4〕余阙.青阳先生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
〔5〕凌嘉尉.元杂剧故事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
〔6〕〔9〕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7〕〔11〕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8〕胡侍.真珠船〔M〕.济南:齐鲁书社, 1995 .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
[1] 叶志衡.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204-210.
[2] 贾明. 现代技术与艺术嬗变——兼论“艺术终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9-213.
[3] 张伟. 认识论 实践论 本体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9-23.
[4] 曹东勃. 时间意识的现代性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7-20.
[5] 吴景明. 论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的嬗变--以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66-268.
[6] 黄志浩. 论常州词派鉴赏理论的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40-144.
[7] 李明伟.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16-121.
[8] 徐桂秋. 名辩学派与先秦诗文的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33-13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