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国当代严羽研究史上, 郭绍虞有" 当代国内严羽研究第一人" 之誉。其贡献主要有三:一是对严羽诗论所受前代文论的影响及其对明清诗论的影响作了全面深入的清理, 揭示了严羽诗论的渊源所自及明代前后七子之格调说、清代王渔洋之神韵说与严羽诗论的内在联系;二是校释《沧浪诗话》, 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 ;三是对构建严羽诗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现代阐释, 自成一家之言。
中图分类号: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86 . 〔2〕〔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59 , 65 .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58 . 〔4〕〔5〕〔10〕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51 , 256 , 45 . 〔7〕朱东润.沧浪诗话参证〔A〕.中国文学论集(卷一)〔C〕.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3 . 〔8〕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70 . 〔9〕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46 . 〔11〕叶维廉.严羽与宋人诗论〔A〕.中国诗学〔C〕.北京:三联书店, 1992 .99 . 〔12〕郭绍虞.试测《沧浪诗话》的本来面貌〔A〕.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6 . 〔13〕〔17〕金开诚, 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552 , 117 . 〔14〕蒋凡.郭绍虞说文论导言〔A〕.郭绍虞说文论〔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6 . 〔1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99 . 〔1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A〕.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6 |
[1]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2]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3] |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
[4] | 王强. “地力动员”: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地整理运动及成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25-132. |
[5] | 侯卉, 徐丁. 养老服务业产业价值链经济贡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55-158. |
[6] | 郭培贵, 于秀丽. 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66-174. |
[7] | 董凤丽, 吕杰. 基于综合结构效益指数的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30-134. |
[8] | 徐春祥, 宫颖. 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66-169. |
[9] | 陈伟, 邵志华.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165-170. |
[10] | 谭好哲, 韩书堂. 1985 年前后美学研究方法论热的学术史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3-18. |
[11] | 任葆华. 论沈从文对司马迁《史记》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29-231. |
[12] | 田丽. 我国金融发展中教育的贡献与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2-174. |
[13] | 张联.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独到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63-166. |
[14] | 孙蚌珠. 我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及其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80-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