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来自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的挑战而亟待发展。劳动范畴是劳动价值论最基础的范畴;突破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发展就成为逻辑的必然。以发展的劳动范畴为出发点, 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形成判断和推理, 就能构建出以劳动量为基础的发展的马克思价值量理论。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75 . 〔2〕〔3〕〔4〕〔6〕〔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1 , 51 , 59 ,58 , 223 .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58 . 〔8〕谷书堂, 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9〕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08 . |
[1] | 陈高华. 积极生活与劳动辩证法——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方法论根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9-35. |
[2] | 刘刚 杜爽. 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智能企业样本的价值网络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07-117. |
[3] | 马得懿. 无人岛屿建设融资法律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95-205. |
[4] | 赵磊. 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9-28. |
[5] | 张正光. 重大疫情防控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维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84-191. |
[6] |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
[7] | 张云飞.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论基础——从“内在价值”到“生态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14. |
[8] | 赵玉. 价值范式:“恰当自然审美”的理论重构与新方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1-58. |
[9] | 徐景一 于桂兰. 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20-127. |
[10] |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
[11] | 刘进田. 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思维特征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5-22. |
[12] | 赵秀玲. 乡村善治中互联网运用及其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75-183. |
[13] | 何善蒙. 现实批判与价值重建: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7-37. |
[14] | 李武装.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哲学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2-16. |
[15] |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