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后来之无罪、罪轻之陈述推翻了原来有罪、罪重之陈述。翻供现象之普遍化在揭示双重诉讼结构的交互重叠导致当事人陈述的自我矛盾的同时, 也对现有刑事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供是当事人作为程序自主参与者的回复性权利主张;翻供现象表明了现有刑事程序制度在发现真实与保障权利上的内在紧张, 并为中国刑事程序制度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实际的论据支持。
中图分类号:
〔1〕宋英辉, 魏晓娜.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规则〔A〕.沈德咏.刑事证据与理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72 . 〔2〕爱伦。豪切斯勒。斯黛丽, 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9 . 〔3〕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94-110 . 〔4〕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3 . |
[1] | 刘品新. 论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66-78. |
[2] | 王立. 生活的意义与道德的边界约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5-11. |
[3] | 冷传莉. 人格物上的权利冲突及其司法化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72-79. |
[4] | 张一兵. 认识论中的四肢交互结构——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5-12. |
[5] | 潘立勇.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我们向阳明学什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26. |
[6] | 姚文放.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7-189. |
[7] |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
[8] | 金雅.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59-64. |
[9] | 李西建. 重构“生活论美学”:意义、内涵与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99-203. |
[10] |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169. |
[11] | 关保英. 给付行政的精神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35-41. |
[12] |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31. |
[13] |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84. |
[14] | 祖伟. 我国传统契约文书“恐后无凭”套语的证据实质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32-39. |
[15] |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1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