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学术界的传播和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形态和" 在场" 方式。近20 年,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为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一种多样并存状态。在许多研究者看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所形成的" 视界融合"中, 才能突破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 具体历史时空方面的限制" , 获得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问题在于, 这种多样化研究大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种西方社会思潮或理论观点的拼接, 而多样化研究视界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联系要远远弱化于它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或理论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1] | 杨 光. “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66-73. |
[2] |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
[3] |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
[4] | 张遥. 视点转移:从演员导演关注到编剧关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13-216. |
[5] | 姚文放.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77-189. |
[6] | 李春青.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90-201. |
[7] | 阎嘉.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202-212. |
[8] | 刘宁. 唐代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及其深化——新时期40年唐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回思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5-7. |
[9]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10] | 段建军.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64-171. |
[11]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12] |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52. |
[13]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14] |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
[15]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