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4): 232-237.

•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启蒙话语中的"无讼"景观

汤伟丽   

  1.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 收稿日期:2007-05-01 出版日期:2007-07-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汤伟丽(1977-),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7-05-01 Online:2007-07-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通过引入" 无讼" 这一法律文化概念, 可发掘出一类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学现象--" 无讼" 。启蒙话语中的" 无讼" 内涵着三种叙事模式。"无讼" 叙事隐含着现代作家对国民性以及传统礼俗文化的双重批判向度。"无讼" 叙事与启蒙意识形态支配下创作主体的批判性创作动机有着内在关联。这决定了"无讼" 文学文本对" 无讼" 复杂思想内涵的揭示总体上只具有片面的深刻:侧重表现" 无讼"是传统礼俗文化塑造的结果, 是国民意识保守的产物,而无意于探索其客观根源、深厚的人性基础和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的独特个体性。但严肃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精神毕竟能够把"无讼" 的复杂内涵客观地涵融进去, 这就为我们阐释" 无讼"文本的客观性和人性内涵留下了批评空间。因此, 要深入阐释" 无讼" 文本, 研究者须超越启蒙意识形态的支配, 具备符合" 无讼"文本本身特点的" 法"的批评眼光。

关键词: 启蒙, "无讼", "无讼"叙事, "无讼"文本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21 .
〔2〕周耀明.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03 .
〔3〕刘星.语境小额官司的脉络法律的隐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189.
〔4〕张富贵.行为上的" 暴民" 与思想上的" 顺民"--关于《原野》复仇行为和意识的批判〔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2).
〔5〕〔6〕秦林芳.重读鲁迅《离婚》〔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4).
〔7〕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5 ,(1).
〔8〕礼记曲礼〔M〕.
〔9〕〔10〕亨利凯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 1990 .
[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2]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3]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4]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9.
[5] 王一川. 通向艺术素养学---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转向与新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51-154.
[6] 王洪岳. 冯至现代主义诗学精神来源和启蒙性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200-203.
[7] 张立波. 从“原理”到“导论” :哲学基本观念的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4-5.
[8] 刘中树. “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60-170.
[9] 汤景泰. 晚清启蒙思想的传播困境与小说的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11-215.
[10] 杨晓东. 启蒙:政治哲学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6-20.
[11] 文贵良. 渗透与超越:从战争意识角度理解胡风话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97-203.
[12] 杨剑龙. 论上海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84-18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