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4): 50-54.

• 正义问题的当代视角 • 上一篇    下一篇

技术教育概念辨析

方鸿志, 陈红, 兵陈凡   

  1. 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 收稿日期:2007-02-02 出版日期:2007-07-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方鸿志(1965-),女,辽宁锦州人,博士研究生,渤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技术教育研究。

  • Received:2007-02-02 Online:2007-07-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追问技术教育与一系列"家族类似" 概念关系, 已有技术教育概念可概括为技术教育课程论、技术教育知识与技能论和技术教育技术素养论, 在对其质疑基础上, 通过对" 教育" 和" 技术" 本质的考察, 可知技术教育的内涵是: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 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 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技术, 教育, 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710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460 .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352 .
〔3〕丁浩.让技术教育闪耀人文的光辉〔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2 .
〔4〕王琳.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15 .
〔5〕穆静.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 .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96-97 .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37 .
〔8〕〔13〕刘楚明.教育辩证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
〔9〕文辅相.关于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5 ,(1).
〔10〕郑金洲.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J〕.上海高教研究, 1996 ,(6).
〔11〕赵旭东.教育本质研究探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12〕李炳煌.教育本质研究的论争及其反思〔J〕.求索, 2005 ,(10).
〔14〕林光, 袁守启.技术引进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3 .
〔15〕远德玉.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49-52 .
〔16〕陈红兵, 陈昌曙.关于" 技术是什么" 的对话〔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4).
[1] 宋辰婷. 5G数字技术赋能下网络权力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09-117.
[2] 刘朝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数字技术应对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80-87.
[3] 张秀武. 同胞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35-148.
[4]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5] 丁一兵, 宋畅. 中间投入品垂直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82-195.
[6]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7] 杨菊华. 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02-111.
[8] 韩文龙.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组合及其增长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202-212.
[9] 严斌剑.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中国教育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98-105.
[10]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11]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12]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13]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14]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15]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6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