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7 ›› Issue (6): 241-247.

• 诗学新义 • 上一篇    下一篇

左联成立前后"新兴作家"的姿态与心态--由周毓英、潘汉年的论战来看

李跃力   

  1.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 收稿日期:2007-07-10 出版日期:2007-11-15 发布日期:2018-11-15
  • 作者简介:李跃力(1978-),男,河南叶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7-07-10 Online:2007-11-15 Published:2018-11-15

摘要: 左联成立前后,曾同为创造社"小伙计"的周毓英与潘汉年之间爆发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普罗"新兴作家"对自身备受压制地位的激烈抗争。对它的解读可以使我们走进那个年代"新兴作家"的心灵深处。他们对自身的弱者身份认同和在理论上的强者姿态,都使他们对既有文坛和作家采取了拒斥和抨击的态度。但这样惟我独尊的态势并没有使他们的普罗文学理论的正宗性和权威地位得以确立,反而使他们滑入了他们自己所批判的"机会主义者"的泥淖。周、潘之间的论战显现出左翼文学建立初始就缺乏兼容并蓄的气度,它所具有的党派性和排他性无益于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发展。

关键词: 普罗文学, "新兴作家", 周毓英, 潘汉年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10〕〔11〕〔21〕周毓英.忠诚的批判--读三卷一期《现代小说》〔J〕.乐群月刊, 1929 , 2(10).
〔2〕周毓英.内奸与潘汉年〔J〕.乐群月刊, 1930 , 3(13).
〔3〕〔6〕〔9〕〔14〕潘汉年.内奸与周毓英〔J〕.现代小说, 1930 , 3(4).
〔4〕周毓英.附言与驳注〔A〕.新兴文艺论集〔C〕.上海:胜利书局, 1930 .142 .
〔5〕麦克昂.桌子的跳舞〔J〕.创造月刊, 1928 , 1(11).
〔7〕周毓英.我的自白〔A〕.新兴文艺论集〔C〕.上海:胜利书局, 1930 .176-178 .
〔8〕〔20〕〔24〕周毓英.中国普罗文学运动的危机〔A〕.新兴文艺论集〔C〕.上海:胜利书局, 1930 .155 ,152 , 151-154 .
〔12〕编者随笔〔J〕.现代小说, 1929 ,3(1).
〔13〕编后〔J〕.乐群月刊, 1929 , 2(12).
〔15〕〔16〕张资平.编后并答辩〔J〕.乐群月刊, 1929 ,1(2).
〔17〕蒋光慈.致张资平君的公开信--读了《乐群》月刊二期张资平君骂我的话以后〔J〕.海风周报, 1929 ,(6-7).
〔18〕颜敏.张资平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190 .
〔19〕周毓英.马克斯主义文学论〔A〕.新兴文艺论集〔C〕.上海:胜利书局, 1930 .4 .
〔22〕周毓英.新兴文艺论集〔M〕.上海:胜利书局,1930 .78 , 136-137 .
〔23〕周毓英.机会主义者与文艺大众化〔A〕.新兴文艺论集〔C〕.上海:胜利书局, 1930 .51-74 .
〔25〕开除周全平, 叶灵凤, 周毓英的通告〔J〕.前哨(文学导报), 1931 , 1(2).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