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亚合作进程走过了12年, 未来能否会走向统一的东亚共同体?必须认清目前的困境, 即东亚经济上的密切联接与政治、安全的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 而如何取得统一的区域主义政治认同,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欧盟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或是价值观乃至互为依存的安全保障体制的基础上, 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真正内在关联的区域共同体。东亚区域主义萌芽还很嫩, 只有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缓慢滋长。对于东亚一体化来说, 最有可能出现、也最容易为各国接受的就是多元化的模式。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 机制建设非常重要, 中国、日本、美国、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应处理好相应的关系, 主要的努力是放在推动具有实质内容的功能性合作上。
中图分类号:
〔1〕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153页. 〔2〕Kenneth Waltz, “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Spring1990). 〔3〕梁亚军:《“东亚合作与合作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 期. 〔4〕庞中英:《东亚地区主义的进展与其问题———能否打破现实主义的思维牢笼》, 《东南亚研究》2003 年第3期. 〔5〕吴昊:《论中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对策》,《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 〔6〕张锡镇:《东亚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东盟三角关系之互动》, 《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 期. 〔7〕渡边利夫:《中国呀, 不要搅起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正论》杂志2006年8 月号. 〔8〕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 《东南亚研究》2004 年第4期. 〔9〕M.Smith, “ Region and Regionalism, ” B.White, R.Little&M.Smith, Issuesin World Politics, Basingstoke: Macmillan PressLtd.1997, p.77. |
[1] | 史桂芳.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的东亚“合作论”及其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9-169. |
[2]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3] | 陈岩.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开发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33-142. |
[4] | 黄万华. 东亚抗日反战文学视野中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8-226. |
[5] | 马勇. 甲午前清政府“朝鲜方略”再检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39-150. |
[6] | 赵儒煜, 马秀颖. 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26-130. |
[7] | 张丽. 经济转轨的历史性内涵---转轨经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42-145. |
[8] | 丁茵, 石梅华. 前制度时期东亚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之比较---历史和文化传统角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46-49. |
[9] | 孙伟平. 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37-42. |
[10] |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
[11] | 吴先明. 论东亚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68-71. |
[12] | 王建平, 史国强. 费正清在哈佛:东亚学在美国的机构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17-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