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哲学研究
    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问题
    安启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4-9. 
    摘要 ( 205 )   PDF(pc)(354KB) ( 470 )   收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被人们称做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话, 表述的并非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唯物史观, 而是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完成的哲学革命的基本精神也不相符。完整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论述, 但这段论述用语不够准确精炼, 也难称经典。如何完整准确地表述唯物史观, 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0-14. 
    摘要 ( 148 )   PDF(pc)(310KB) ( 130 )   收藏
    由于政治哲学在当代比以往更加问题成堆, 所以, 认识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一个根本的基础。在返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同时, 我们真正需要将政治哲学视为并非远离马克思哲学而发生的事物。倘若我们要恰当赢获一个关于马克思哲学也是一种“政治哲学”的结论, 需要澄清当前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诸问题及其他面相;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厘定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弄清从人学视角探索马克思政治哲学可能性的起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元问题省思
    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及其“实践”功能
    陆杰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5-10. 
    摘要 ( 169 )   PDF(pc)(439KB) ( 585 )   收藏
    西方形而上学在其产生的初端就蕴含着形而上学本身的旨趣、规定与功能, 形而上学作为“高端的”本体论理论顶点本质上面对着神性的“纯粹”“至上”的对象, 但仍然隐含着对“在世”处境与境遇的表达以及对“实践”功能的间接回应。形而上学尽管“高耸入云”, 实质上却是以抽象的方式迂回地说明了其“在世”和“实践”的重大问题。而且形而上学的历史也证明了形而上学有其与“在世”相互关联、与“实践”相互翻转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与“实践”功能问题上提出的变革性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寻找同一条河流———同一性问题的三个层次
    李大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21-15. 
    摘要 ( 239 )   PDF(pc)(295KB) ( 215 )   收藏
    同一性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在经验世界中, 同一性并不存在。通过反省日常语言对“是”的使用, 可以把经验世界中的同一性还原为符号世界中的同一性。在符号背后, 隐藏着本体论层次的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符合世界中的同一性的基础。从这种视角出发, 可以处理分析哲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两个符号的同一;符号与对象的关联;跨界同一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想象力与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建构
    郑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26-29. 
    摘要 ( 257 )   PDF(pc)(323KB) ( 295 )   收藏
    由于没有发展出成熟的逻辑系统, 柏拉图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类比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 其最具代表性的idea学说可以视为想象力的产物。面对客观世界与idea世界的分离, 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试图通过想象力而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既然柏拉图将idea视为独立于可感事物的更为真实的存在, 那么这种内在联系的获得就不可能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而是一种观念的构造物。正因为如此, 柏拉图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 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并最终发展出一套轻扬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建构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 而是一种借助于想象力来完成的“本体论承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的模拟与模拟的历史———利科历史观探析
    刘开会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30-33. 
    摘要 ( 167 )   PDF(pc)(247KB) ( 377 )   收藏
    利科的历史观包含着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见解。他从自己的时间观出发, 论述了历史的事件性、叙事性、文学性和意义的开放性特点, 批判了传统历史观中的二元对立, 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利科的历史观不但是对先前各种历史观的综合发展, 也是对他自己解释学哲学存在论的有力注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勒兹游牧政治哲学的欲望解辖域化生成
    景君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34-37. 
    摘要 ( 460 )   PDF(pc)(253KB) ( 837 )   收藏
    游牧政治作为一种对现代政治的反思与解构, 是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的纵向思维向横向生成转变的理论企图, 在将人的欲望唯物主义化中寻求其哲学基础。在对欲望的生成性考察中, 试图说明对人性放逐的游牧式政治, 既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平面化与块茎式解读, 也是对现代政治铁笼的逃逸与反叛。与其说游牧政治是对俄狄浦斯和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不如说是对精神分裂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建构。游牧政治将欲望解辖域化后分散在个体中得以展示其动力的同时, 又在精神分裂者中得以凝聚与释放, 在冲破“理性总体化”的约束中实现欲望的“非理性游牧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认识
    沈崴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38-39. 
    摘要 ( 251 )   PDF(pc)(141KB) ( 544 )   收藏
    价值从来都是具体、历史和阶级的, 抽象的“普世价值”并不存在。“普世价值”的实质是全球化背景下推行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要坚持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普世价值”问题, 警惕“淡化意识形态”现象和“去意识形态化”倾向,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认同和掌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理性及其研究的社会学意义
    谢志青, 陈董骄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40-42. 
    摘要 ( 193 )   PDF(pc)(200KB) ( 866 )   收藏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 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 因此, 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解构非理性因素的内容, 分析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非理性研究在社会管理、社会教育与智力开发、经济及社会超常规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学意义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介护老年父母过程中的家庭策略分析———对横滨市一个家庭的个案研究
    杨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43-48. 
    摘要 ( 194 )   PDF(pc)(369KB) ( 311 )   收藏
    随着核心家庭化、老龄化的进展以及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 当今日本家庭对老年人的介护方式正在由传统的长子同居介护为主转变为多种介护方式并存。与以往相比, 家庭在介护老人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在介护社会化的背景下, 决定老人的介护方式的仍然是其家人。在抚养老人问题上有多种规范并存。家庭成员在介护问题上往往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观念和规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外, 虽然父母应由长子抚养这个传统观念已经渐渐弱化, 但是家庭成员依然会期待“长子”的作用。成年子女从父母处得到的援助更能加深子女对父母“感恩”的心情, 比所谓的“孝行”观念更有助于提高介护老年父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思想的演进路径与普适性的管理观
    李福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49-52. 
    摘要 ( 185 )   PDF(pc)(464KB) ( 154 )   收藏
    管理活动既是文化力量———尤其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产物, 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一个过程。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整个历史进程中, 受特定文化价值准则的影响, 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准则。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出发, 文化的演进是渐进的, 一种文化不是消灭另一种文化而产生的, 而是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对立统一、矛盾转化, 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反映特定文化的管理思想也是在不断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完善, 最终形成关于特定人性条件、特定组织、特定环境下的管理观。这些管理观是普适的, 除了有文化演进规律的基础外, 还因为产生这些管理观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依然存在, 一些适应当前社会条件的管理观仍然可以从以前的管理观那里找到处理问题的启发和演进的力量。管理学的本质是普适性的, 而且是根本上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体谈判制度研究
    姜源, 张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53-54. 
    摘要 ( 159 )   PDF(pc)(153KB) ( 580 )   收藏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在迅速市场化和国际化, 而劳动关系变化同时受到利益的支配。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而劳动者以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和劳动条件最优化为目的。这种利益权利上的区别决定了双方必然会存在分歧, 而集体谈判协商作为一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能够使双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 就双方的利益分歧进行谈判, 最终达成共识。但我国集体谈判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于此, 完善集体谈判的对策是:在法律制度上即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加大对集体谈判制度的重视;解决工会代表性差的问题, 通过基层工会直选推动工会民主化、群众化建设;杜绝集体合同内容空洞、程序简化、重签订轻履行的现象;提高雇主和劳动者个人的集体谈判意识, 增强企业内部沟通, 提高民主参与管理的能力, 完善双方对话协商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土正义实现的法律考量
    村落纠纷中的正义呈现
    栗峥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55-58. 
    摘要 ( 154 )   PDF(pc)(256KB) ( 296 )   收藏
    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 现代法治在农村的下沉并非取决于法制是否完善或先进, 而在于法制能否与关系网络和生存结构中所显现的利益相契合。纠纷作为一种关系受损或破坏的特殊现象, 其修复的过程不单单是权利义务的法律分配, 而主要是对人缘、人情与人伦的重建与复苏。这种现象导致中国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出多元化的递进格局, 即从非正式的双方和解到第三方调解, 再到村干部调解和法院诉讼的阶梯化发展。“乡土正义”正是建立在关系网络与生存结构的双重维度上, 是地方性知识的集合形式, 是自发的本土文化的伦理道德之凝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被告山杠爷”:公权力对宗族权力的替代
    喻中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59-61. 
    摘要 ( 210 )   PDF(pc)(251KB) ( 440 )   收藏
    随着公权力逐渐集中于城市或中心集镇, 乡村社会中开始显露出公共权力真空化的端倪。长期处于被遏制状态下的宗族权力重新活跃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权力收缩之后留下来的空白地带。在公权力替代宗族权力的过程中, 宗族权力对于乡村社会秩序、乡村社会正义的规范意义应当给予必要的肯定。但是, 从法理上分析, 公权力对宗族权利的替代是实现乡土正义的最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票同权”:农民平等选举权的有效实现
    张尤佳, 王太金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62-64. 
    摘要 ( 207 )   PDF(pc)(263KB) ( 512 )   收藏
    我国农民选举权虽然经历了从“同票异权”到“同票同权”的渐变历程, 但农民平等选举权的有效实现仍存在诸多障碍。在“同票同权”视角下, 探究农民弱比地位、农民迁徙自由权与选举权冲突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正义的有效途径。因此, 实行弹性选区划分原则, 增加农民代表比例、均衡代表结构, 是保障农民平等选举权有效实现的直接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陆法系法典化的本土资源及其考证
    汤唯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65-70. 
    摘要 ( 221 )   PDF(pc)(272KB) ( 337 )   收藏
    中国法的风格历来相似于大陆法系模式, 这必然导致法律本土资源的积累与法典本身的定位密切关联。在英美判例法影响日益深刻的国际背景下, 为大陆法系法典及其功能正名, 能够重新透视法典的法源性、基础性、主干性、优异性等法文化属性, 矫正法学界忽视制定法重要性的偏颇之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船舶抵押权与船舶抵押合同的法律衔接分析
    王金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71-74. 
    摘要 ( 120 )   PDF(pc)(245KB) ( 389 )   收藏
    船舶抵押权是能够有效保护债权人权益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 船舶抵押权和船舶抵押合同在主体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在船舶抵押权制度中, 抵押权人对于抵押人提供的作为债务担保的船舶, 在抵押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依法拍卖, 对拍卖后的价款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船舶抵押权具有物权的法定性, 而船舶抵押合同又具有债权的合意性, 导致二者存在诸多法定与合意之间的冲突。依据我国现行的成文法, 船舶抵押权的设定是需要通过船舶抵押合同来实现, 因此, 从船舶抵押权和船舶抵押合同的属性出发, 分析我国船舶抵押权和船舶抵押合同的法律联系和衔接问题, 对保护海事债权人利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私法和公法:公共秩序政策的导向作用探微
    李冠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75-77. 
    摘要 ( 170 )   PDF(pc)(237KB) ( 922 )   收藏
    私法和公法的界限应该如何界定, 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因为私法和公法曾有诸法合一的历史, 在现代的法律中也并非泾渭分明。其分野是以民法为本源展开, 在法律与公共秩序政策长期对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渐趋完善的, 其体例、位阶、价值都体现了公共秩序政策的干预与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协调立法制度加强区域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姜述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78-79. 
    摘要 ( 129 )   PDF(pc)(136KB) ( 313 )   收藏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 国家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提升区域的优势地位, 应先在区域内形成整合, 达到和谐统一。而目前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区域内的法制冲突, 建立区域协调立法制度, 解决法制冲突, 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地方立法工作, 促进区域法治建设, 为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刑法价值冲突的协调
    赵小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80-82. 
    摘要 ( 159 )   PDF(pc)(198KB) ( 165 )   收藏
    刑法价值是指刑法的积极作用。刑法价值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体系。刑法的不同价值之间会产生冲突。“正义”是协调刑法价值之间矛盾时所追求的目标。对刑法价值进行协调时要体现的“正义”, 需要由立法和执法各个环节来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纪玉山, 纪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83-89. 
    摘要 ( 322 )   PDF(pc)(423KB) ( 1319 )   收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预见, 生态资源必将成为人类社会中宝贵的资源, 低碳经济也必然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与此同时, 绿色技术将使经济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能源结构将告别“高碳”时代, 从而国际间、区域间的贸易与碳博弈将改变世界的格局。而目前, 在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气候与环保的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矛盾问题, 节能减排的道路将任重而道远。由此,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 构建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碳博弈,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碳金融, 探索低碳经济的合作机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
    于同申, 张欣潮, 马玉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90-94. 
    摘要 ( 198 )   PDF(pc)(330KB) ( 788 )   收藏
    从需求视角来看, 世界上现有的主要碳交易市场均由发达国家建立, 同时美国在二级市场上已成为最大“庄家”;从供给的角度看, 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中国成为碳交易的主要供给方。由此, 确定中国碳市场的战略定位与一般战略选择, 并“以供给为导向, 构建具备国际碳资产定价权的世界碳交易平台”, 以及实施“提高附加值、兼顾低成本”的蓝海战略是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当务之急。基于中国碳市场的主要任务, 要实行“三步走”战略, 战略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以配额制为基础的战略启动阶段、参与主体及相关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及控制碳交易风险阶段、国际化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因素分析
    周游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95-98. 
    摘要 ( 330 )   PDF(pc)(260KB) ( 569 )   收藏
    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部政策都基于适应性原则, 而不是针对预防气候变化本身, 且其政策体系是“矛盾”而“实用”的, 认真研究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其影响因素, 无论是对于“金砖四国”还是“基础四国”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此为鉴,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也应当更多地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去设计政策体系, 而不要盲目地和他国接轨;同时, 对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的中国来说, 缩减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差异也需要与其国情及经济发展实践相适应的政策的辅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范围与政策领域
    郭舒, 曹宁, 丁培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99-101. 
    摘要 ( 144 )   PDF(pc)(306KB) ( 150 )   收藏
    中国旅游产业经过了30年的发展, 从默默无闻到如今被赋予扶贫致富、增加就业等诸多的功能, 也引发了各种争论, 特别是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有颇多异见。在众多影响旅游产业地位评价的因素中, “如何界定旅游产业范围”引人关注。从旅游集群角度认识旅游产业, 明确典型的旅游集群模型及其应用价值与局限, 揭示旅游价值链扩张作为集群发展动力的机理, 制订阶段性调整旅游产业政策, 可以使2010年代后的中国旅游市场获得新的扩张与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服务业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刘志中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02-104. 
    摘要 ( 110 )   PDF(pc)(241KB) ( 187 )   收藏
    世界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服务业渐趋开放的背景下, 辽宁应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契机, 有效吸引服务业FDI, 优化服务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研究发现, 辽宁服务业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四个增长路径中, 资本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为正向推动作用, 而就业效应和制度效应作用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中、高收入群体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比较
    田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05-108. 
    摘要 ( 408 )   PDF(pc)(281KB) ( 636 )   收藏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消费与收入具有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 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与收入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相应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相应递减, 且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收入弹性较高;从短期来看, 无论哪一收入群体的消费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于长期均衡, 但都会以很快的速度回归到均衡水平。因此, 增强国家财政的公共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向明显投入偏低的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 改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 扩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都将有效地缓解居民对支出增长的预期, 从而释放储蓄, 拉动消费并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文化视角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探讨
    韩丽娜, 金晓彤, 马树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09-111. 
    摘要 ( 184 )   PDF(pc)(188KB) ( 285 )   收藏
    从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 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农村居民中存在人情消费、隔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炫耀性消费与节假日的突击性消费等。由于农村中的攀比心理的存在, 导致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 家庭中利他主义倾向导致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现象突出, 居民间的收入水平不均衡炫耀性消费与钦羡性消费, 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积淀导致词农村突击性消费增加。基于此, 现阶段政府调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应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 倡导节约性消费行为, 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研究———基于行业收入差异的分析
    孙雅娜, 安曼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12-115. 
    摘要 ( 170 )   PDF(pc)(291KB) ( 458 )   收藏
    从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最优的缴费率。最优缴费率与资本产出弹性α、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ρ、人口增长率n、有效劳动增长率g、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λ等参数有关。结合中国现实,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 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例λ的不同导致最优企业缴费率的差异。模拟结论表明,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缴费率是符合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缴费率;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最优个人账户缴费率相比是偏低的;不同行业的企业缴费能力存在差异, 如适当改进可能带来帕累托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5— 2009年月度数据的实证检验
    孙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16-119. 
    摘要 ( 310 )   PDF(pc)(309KB) ( 1324 )   收藏
    根据汇率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应为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通货膨胀差异、货币供应增速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利率差异和财政收支状况,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得出, 影响我国汇率中短期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外汇储备额, 其次是两国利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和两国通货膨胀差异。结合各因素的现实状况, 可以通过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 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推进利率市场化, 加强人民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同配合;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加大国内市场导向型FDI的引进力度;疏导流动性过剩,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需求环境和发展途径分析
    李天舒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20-123. 
    摘要 ( 271 )   PDF(pc)(320KB) ( 930 )   收藏
    工业设计产业是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化服务促进区域制造业基础与先进的工业设计对接, 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化服务发展总体上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 应注意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互动关系, 把握工业设计研发方式、组织形式变化的趋势, 更好地发挥设计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林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24-127. 
    摘要 ( 98 )   PDF(pc)(242KB) ( 156 )   收藏
    近海经济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命题, 当下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措施应当是:合理定位近海经济区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充分授权的领导体制;创新经济区用人体制;创新经济区中介服务体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区域合作的困境与方向: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谢晓光, 杨玉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28-131. 
    摘要 ( 196 )   PDF(pc)(265KB) ( 434 )   收藏
    东亚合作进程走过了12年, 未来能否会走向统一的东亚共同体?必须认清目前的困境, 即东亚经济上的密切联接与政治、安全的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 而如何取得统一的区域主义政治认同,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欧盟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或是价值观乃至互为依存的安全保障体制的基础上, 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真正内在关联的区域共同体。东亚区域主义萌芽还很嫩, 只有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缓慢滋长。对于东亚一体化来说, 最有可能出现、也最容易为各国接受的就是多元化的模式。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 机制建设非常重要, 中国、日本、美国、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应处理好相应的关系, 主要的努力是放在推动具有实质内容的功能性合作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优化
    张继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32-135. 
    摘要 ( 167 )   PDF(pc)(285KB) ( 261 )   收藏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带来致命威胁,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政府应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 优化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为此政府应当区别具有不同产业技术特征的中小企业和由于不同原因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 分别为它们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优化方案, 并力争为中小企业创造低成本、无障碍、有持续创新动力的生存发展环境, 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 并为危机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孙承志, 马洪君, 王春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36-138. 
    摘要 ( 195 )   PDF(pc)(211KB) ( 511 )   收藏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配置资源,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 县域经济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了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 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者收入状况研究
    谢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39-141. 
    摘要 ( 203 )   PDF(pc)(248KB) ( 205 )   收藏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者的收入状况是:劳动者收入总量减少;第二产业部门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最大;东部地区的劳动者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最为严重;中小民营外向型企业的劳动者受到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 在国际金融危机下, 为有效保障劳动者收入, 政府和工会组织应规范法律及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君师治教”与明代塾师的社会角色———兼及中国近世士人职业群体整合的内在障碍
    刘晓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42-147. 
    摘要 ( 179 )   PDF(pc)(496KB) ( 475 )   收藏
    中国历史早期“治教”融合的传统, 对后世亦有着深厚影响。明代塾师于基层社会中的社会活动, 就不仅限于“教”的范畴之内, 也包含了一些“治”的内容。塾师的终极生存目标, 也更趋向于“治”而非“教”。同时, 塾师以儒学“生员”为主体的构成状况, 亦使塾师的社会性格与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了“生员”或“士”的身份范畴之下。因此, 在明代社会中, 虽然随着私塾教育的发展, 塾师之社会规模也急剧增长, 但终因这种以职业为核心的内在聚合力的缺乏, 而未能趋向于一种职业群体的整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壬辰战争中朝鲜对中日议和立场探析
    朱法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48-153. 
    摘要 ( 235 )   PDF(pc)(496KB) ( 910 )   收藏
    壬辰战争中, 中日双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和谈, 和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朝鲜李朝政府出于与日本的尖锐矛盾及自身的民族利益, 对和谈是坚决反对的。但在和谈过程中, 基于当时的战争态势、和谈进程的曲折及中日双方的矛盾, 其立场又不断进行着游移、变化和调整, 表现了其外交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即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实用主义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康熙时期的对日海外贸易政策
    荆晓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54-158. 
    摘要 ( 202 )   PDF(pc)(335KB) ( 565 )   收藏
    康熙时期, 清政府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对日贸易政策。康熙开海, 为处于夹缝中的中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日贸易随之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为了加强对日本的了解, 康熙帝还派人密访日本, 这为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提供了依据。康熙帝还试图对日本采取进一步的外交行动, 从而打破两国之间的外交僵局, 虽然这种努力未获成功, 但这种积极的外交态度是值得肯定的。1715年, 中日贸易发生“信牌风波”, 两国贸易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康熙帝力排众议, 坚定地支持中日贸易, 使这场风波得以化解, 中日贸易得以继续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驻外使节与晚清海防近代化
    祖金玉, 闫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59-162. 
    摘要 ( 143 )   PDF(pc)(252KB) ( 532 )   收藏
    早期驻外使节是晚清官僚阶层中较早走向世界的新型群体。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正是晚清海防近代化最为兴盛的时期, 早期驻外使节积极参与其中, 他们以内行的眼光为海军购置军舰, 在派遣、管理海军留学生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海防主张。驻英、驻德使节表现尤为突出。对西方海防海军事务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 驻外使节的独特身份, 是他们为晚清海防近代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的定位与动态平衡
    佟德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63-169. 
    摘要 ( 194 )   PDF(pc)(438KB) ( 443 )   收藏
    东北政务委员会是张作霖死后奉系政权得以延存的重要标志, 也是张学良时期奉系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从易帜谈判时的东北政治分会到易帜后的东北政委会, 表明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形成并最终定位于东北。东北政委会成立后, 南京国民政府一直谋求瓦解和控制东北, 于是双方在东北政权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和博弈, 使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从本质上说, 南京国民政府与东北政委会之间的权力博弈, 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满洲移民”中的女性
    石艳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70-174. 
    摘要 ( 234 )   PDF(pc)(414KB) ( 409 )   收藏
    日俄战争以后, 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 从1906年到1945年, 其农业移民总数约达到27万人。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女性移民的实施。而与女性移民相关的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爱国妇人会、开拓女塾等组织对日本政府推行的移民侵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美学建构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75-182. 
    摘要 ( 178 )   PDF(pc)(640KB) ( 711 )   收藏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 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 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 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 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 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 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 它们是化育流行的, 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 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 另一方面, 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 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 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 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 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
    刘悦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83-187. 
    摘要 ( 172 )   PDF(pc)(380KB) ( 437 )   收藏
    以30年为时间段来分期, 更符合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逻辑, 目前实践美学的新变体与后实践美学日趋同流, “科学主义美学”在中国如何形成多元发展格局的问题, 中国美学史如何寻求到“新的书写方式”的问题, 都可以被视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生活·自由·时间———蒋孔阳美育思想萃要
    黄宝富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88-191. 
    摘要 ( 145 )   PDF(pc)(319KB) ( 308 )   收藏
    蒋孔阳美育理论的建树集中体现在审美生活、自由、时间三个核心概念上, 由此生发, 在美育本质论、美育功能论、美育实施过程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 对30年来中国美育理论学术史建设贡献卓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建文学批评学科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徐可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92-196. 
    摘要 ( 153 )   PDF(pc)(407KB) ( 213 )   收藏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 且缺少实际的批评, 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 是试图把属于“相似性”知识型的诗意话语转化为“再现性”知识型的理论话语。重建文学批评学科, 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同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能够把古代文论的实践品格输入当代文论, 促进文学批评学科的重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编纂刊刻女性文集的选文标准及其目的
    张丽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197-200. 
    摘要 ( 154 )   PDF(pc)(269KB) ( 919 )   收藏
    代女性文集多由男性编纂刊刻, 这种编纂刊刻显现出明代初期的德教、中期的复古、后期的立异、末期的用世等选文标准及其目的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提示出身份转换下所呈现的编选策略和刊刻意图, 透露出明代女性作品在作品接受传播中所呈现的男性中心价值及审美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学良———人格图谱》:散文体传记的新尝试
    贺绍俊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201-203. 
    摘要 ( 174 )   PDF(pc)(181KB) ( 418 )   收藏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 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 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 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 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 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 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郝军, 史国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204-206. 
    摘要 ( 148 )   PDF(pc)(204KB) ( 448 )   收藏
    翻译研究从语言哲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面入手, 在语言学视角下做诸种尝试, 试图探索翻译的本质, 找出普遍规律, 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语言学角度厘清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及研究的走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转向”视阈下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佟晓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207-209. 
    摘要 ( 223 )   PDF(pc)(182KB) ( 608 )   收藏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 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 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 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