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 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 因此, 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解构非理性因素的内容, 分析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非理性研究在社会管理、社会教育与智力开发、经济及社会超常规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学意义就显得非常必要。
中图分类号:
〔1〕罗森塔尔· 尤金:《简明哲学辞典》,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3 年, 第370 页. 〔2〕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4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341 页. 〔6〕黑格尔:《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 第420 页. |
[1] | 童敏. 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93-99. |
[2] | 李翔. 阿马蒂亚·森民主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20-27. |
[3] | 王孟嘉. 通过司法理性的社会治理——基于社会内部秩序规则引导下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70-174. |
[4] | 谢永康. 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及其两种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60-169. |
[5] | 王国富, 刘羽婷. 生态危机视域下人的感性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83-188. |
[6] |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
[7] | 田刚健. 公共阐释论视角下的“俄罗斯理念”演变研究——兼论当代俄罗斯文艺政策的价值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9-186. |
[8] | 聂锦芳.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及对其一生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32-39. |
[9]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0] | 夏庆波. 罗尔斯公共理性的“完善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5-20. |
[11] |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1. |
[12] |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6-32. |
[13] | 余露. 驯养动物应享有公民身份吗?——兼论公民身份的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3-38. |
[14] | 樊良树. 环境维权“中国式困境”的解决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0-53. |
[15] |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