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一性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在经验世界中, 同一性并不存在。通过反省日常语言对“是”的使用, 可以把经验世界中的同一性还原为符号世界中的同一性。在符号背后, 隐藏着本体论层次的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符合世界中的同一性的基础。从这种视角出发, 可以处理分析哲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两个符号的同一;符号与对象的关联;跨界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I79), 陈嘉映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56页.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533), 陈启伟译,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 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第241页. 〔3〕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 王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年, 第96页. 〔4〕蒯因:《论何物存在》, 《蒯因著作集》第4 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24页. 〔5〕W.V.O.Quine, Mathematical Logic,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p.134. 〔6〕〔7〕Rudolf Carnap, 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285, 15. 〔8〕Saul A.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Boston: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44. 〔9〕David K.Lewis,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 Oxford: Blackwell Press, 1986, p.80. |
[1] | 曹 晖. 论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认知价值——基于符号形式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40-48. |
[2] | 殷曼楟. 视觉研究中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49-59. |
[3] | 吕庆春. 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与符号消费之困[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15-121. |
[4] | 唐小林. 演述与讲述:符号叙述的两种基本类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68-74. |
[5] | .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0. |
[6] | 王英. 《逻辑哲学论》的后因果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42-44. |
[7] | 徐勇. 二重性与颠覆性: 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49-51. |
[8] | 韩秋红. 五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与实践———以中小学国语( 文) 类教科书的讲解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17-221. |
[9] | 袁祖社. 人文知识的公共性效度及其伦理价值证成逻辑———卡西尔符号本体思维的文化哲学使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0-25. |
[10] | 张再林. 焦循象数易中“互文”的符号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2-27. |
[11] | 徐长福. 论一阶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4-10. |
[12] | 王成军. 莱维纳斯现象学语境中的劳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3-27. |
[13] | 张建青, 刘彭冰. 论阿多诺对自然美的张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205-208. |
[14] | 强乃社. 超越女性同一性与回归马克思主义---论第三波女性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倾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4-29. |
[15] | 邱江宁. 语言、情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以《聊斋志异.江城》①为例兼辨析胡适《论短篇小说》②中关于《聊斋志异》的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77-1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