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当代哲学的文化视野
    人与文化的矛盾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邴正, 李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4-10. 
    摘要 ( 178 )   PDF(pc)(439KB) ( 260 )   收藏
    从近代到现代, 哲学主题已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转化为人与自身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的关系问题。哲学的主题转移, 实质上是自我意识的转变。从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转移到注重人与文化的关系, 实质上是从人怎样看待外部世界提升到人怎样看待自己, 从追求片面征服世界转向追求征服世界和控制自我的协调, 这就是当代需要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与哲学自觉———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看
    王国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1-14. 
    摘要 ( 172 )   PDF(pc)(195KB) ( 270 )   收藏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既体现了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 又体现了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 文化哲学超越了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哲学范式, 自觉把文化作为人的本真存在, 把文化及其问题作为哲学理性审视的对象, 从而改变了哲学理论的范式, 拓展和深化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深度; 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体现在, 文化哲学是在反思文化科学的逻辑前提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把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符号看成哲学反思的对象, 以此和文化学、文化科学区别开来, 保证了文化哲学的哲学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批判的转向与哲学立场的转变———论卡西尔对康德批判精神的承继逻辑
    仝联勃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5-18. 
    摘要 ( 248 )   PDF(pc)(204KB) ( 739 )   收藏
    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向, 是卡西尔以符号形式哲学来发展康德批判精神的一个设想和提议, 也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是, 纵观卡西尔的思想全貌, 文化批判只是其文化哲学建设的起点与开端。作为康德哲学的现代承继者, 卡西尔不断回到康德去思考其/ 哥白尼革命0的转折性意义, 期间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论立场到人类学立场转换的理解过程。正是对康德理解上的这个转变促成了卡西尔从早期符号形式哲学的构想到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建构的转变, 使得他的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 其文化哲学也从关注文化的知识方面转变为思考人与人的世界的文化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
    经验与真理
    江怡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9-23. 
    摘要 ( 309 )   PDF(pc)(236KB) ( 393 )   收藏
    由于对经验概念的混乱理解, 我们错误地把经验与理性对立起来。根据哲学家们的论述, 任何被称做经验的东西, 都不是指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体中或意识中的最初感觉, 也不是我们对某种印象或刺激的反复回忆, 而是经过了或知性(康德)或观念(洛克)或推理(休谟)等整理后形成的一套知识系统。由于对任何概念的理解应当从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相互关系中考察这个概念的具体特征, 因而我们对真理概念的使用应当基于我们对经验的理解。由于经验是一个包含了理性活动的认识过程, 我们对句子的真假判断也就建立在我们的经验活动之上。只有在经验活动中我们才能理解真理概念, 也只有根据这样的理解, 我们才能恰当地使用真理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用主义研究的现代意义
    杨文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24-28. 
    摘要 ( 203 )   PDF(pc)(323KB) ( 855 )   收藏
    自1921年杜威来华演讲开始,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有88年的历史。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六个阶段, 经历了“彻底批判” 、“正确评价”到“正确解读”的过程。实用主义是美国哲学, 代表一种美国精神,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时代性, 是同时代的哲学, 有些甚至颇具殊途同归的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是实用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揭示出美国这个现代化国家与实用主义哲学文化的关系, 以及实用主义哲学文化对美国乃至对世界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
    从资本逻辑看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
    郗戈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29-32. 
    摘要 ( 164 )   PDF(pc)(198KB) ( 266 )   收藏
    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出发来把握现代性逻辑, 就需要紧紧抓住资本逻辑。从根本上说, 资本逻辑决定着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 现代性逻辑的诸种基因就孕育在资本逻辑的内在联系、基本矛盾和演化趋势之中。资本逻辑的“总体化”、“社会化”进程创造了现代社会, 勾划了现代性逻辑生成的基本线索。与资本逻辑的动态结构、多重形态和内在矛盾相对应, 现代性逻辑具有总体性与差异性交织的结构特征, 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内涵。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 现代性逻辑表现出内在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性的向度及其功能
    李国俊, 王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33-36. 
    摘要 ( 175 )   PDF(pc)(200KB) ( 359 )   收藏
    理性是哲学的一个主题性话语。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哲学也走过了一条不断进行主题和思维方式转换的探索历程。在人类对思想的不断探索中, 理性也愈来愈深邃地折射出人类对自身、时代和社会现实的深入认识、思考和反思, 因而越来越具有丰富而又有差异性的多重意蕴。但从根本上说, 理性主要体现为本体论向度和主体性向度, 并且, 在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化、社会组织意义上的秩序化、工具意义上的合理化等方面表现出理性所特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恩斯逻辑解释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李旭燕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37-40. 
    摘要 ( 145 )   PDF(pc)(201KB) ( 309 )   收藏
    在凯恩斯的逻辑解释中, 概率被看做是合理信念度并用无差别原则来确定基本概率, 然而由于无差别原则确定基本概率的主观任意性, 对无差别原则的使用导致了许多悖论。为此, 凯恩斯、吉利斯等提出了一些解决无差别悖论的方案, 但由于这些方案对于无差别悖论的解决不具有普适性, 因而导致了新的概率解释的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张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41-43. 
    摘要 ( 164 )   PDF(pc)(148KB) ( 292 )   收藏
    从史学上说, 传统的和谐都是奠定在特定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道德和谐” , 这种和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困境。从学理上说, 社会和谐只能是“伦理和谐” , 只有复归社会和谐的伦理意蕴, 确立“普遍的道德合理性”的价值原则, 才有望使社会和谐成为现实。“普遍的道德合理性”既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 又要求制度伦理的建构。而制度伦理的建构既应坚持制度的道德辩护, 也应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其中, 制度的道德辩护——— “德福一致”是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
    杜明娥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44-46. 
    摘要 ( 276 )   PDF(pc)(153KB) ( 365 )   收藏
    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然指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形态表征为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开放本性, 决定其内涵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化的时代指向性决定其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因此, 着力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文化的理论探讨
    大陆法系与中国传统法的转型
    徐爱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47-51. 
    摘要 ( 287 )   PDF(pc)(125KB) ( 1059 )   收藏
    清末修律之后, 中国法律发生了转型, 古老的中华法系传统转化为带有大陆法系性质的近代法律体系。伴随着法律性质的变化, 大陆法系固有的法律缺陷同样渗透到了中国近现代法律, 其中, 立法上的工具主义、法律的政治色彩和法律思维的逻辑封闭性, 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主体性法律形式之变迁
    谢冬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52-55. 
    摘要 ( 187 )   PDF(pc)(196KB) ( 827 )   收藏
    法律形式是规范法律内容的重要渊源, 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迁, 在我国古代社会, 主体性法律形式——— 刑、法、律三者都有法律的含义, 其前后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进化过程。到了近代社会, 随着清末修律, 法律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型, 现代意义的法问世。如今的全球化时代, 东西方法律形式日渐趋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
    国际法之民族自决原则适用探析
    于沄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56-58. 
    摘要 ( 287 )   PDF(pc)(103KB) ( 1672 )   收藏
    民族自决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 这项原则对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保证民族国家独立权利的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21世纪初叶前后被冠以“民族自决”的新国家的产生引起了学界在国际法理论层面上对民族自决原则、新国家建立和国家主权等问题的深思和反省。在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 即这个民族必须是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并正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民族。同时还要特别注意, 一个民族通过行使民族自决权组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或与其他民族、国家联合组成国家, 则该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上升为国家主权, 此时如果该民族再主张民族自决则是对国家主权的损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犯罪成立标准前移
    骆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59-61. 
    摘要 ( 216 )   PDF(pc)(144KB) ( 114 )   收藏
    环境犯罪成立的标准前移至危险状态, 若从理论根据进行审视, 社会学中的风险社会理论和伦理学中的环境伦理理论具有一定的解说力, 若从现实根据来看, 生态环境招致破坏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后果, 并且目前国外的刑事立法也有较多的危险犯的规定, 环境犯罪成立标准前移已成为世界环境刑事立法的共同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可持续发展观与自然资源物权立法的基本理念
    葛庆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62-64. 
    摘要 ( 167 )   PDF(pc)(158KB) ( 204 )   收藏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维持自然资源的永续供应和利用。当代物权制度生态功能的缺失已成为减损我国立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自然资源物权立法之中。当代自然资源物权立法应贯彻物权公平理念、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理念、资源综合利用理念、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失业治理机制模型构建———对经典理论的再考量
    孙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65-69. 
    摘要 ( 187 )   PDF(pc)(377KB) ( 306 )   收藏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正相关, 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负相关。而通过实证与回归分析发现,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在多年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了背离;失业率升降也并未引起通货膨胀交替变化,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也产生了变形, 这证明经济学业已成熟的失业理论难以解释近30年来处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特有的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个体行为驱动
    晏鹰, 宋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70-72. 
    摘要 ( 139 )   PDF(pc)(107KB) ( 267 )   收藏
    新旧制度主义将个体行为驱动简化为“理性选择”和“规则遵循”两类, 二者之间存在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困境。用“认知— 行为”框架来分析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行为, 将个体行为划分为“规则支配行为”和“目标驱动行为”两类, 消弭了新旧制度主义在个体行为驱动上的分歧, 统摄新旧制度主义的个体基本假定, 从而更好地回答“个体行为何以可能”这一疑问, 是认知制度主义在理解个体行为驱动上的一个理论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与政府基础教育支出
    曹淑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73-77. 
    摘要 ( 144 )   PDF(pc)(244KB) ( 302 )   收藏
    利用1997—; 2005年分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政府基础教育支出努力程度, 对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这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存在对于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机制。另外, 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之间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关系, 财政支出相对水平对政府基础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的影响是负的, 反腐败、“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显著为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柔性战略研究
    余东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78-82. 
    摘要 ( 165 )   PDF(pc)(376KB) ( 563 )   收藏
    柔性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应对环境动荡性, 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采取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 是组织柔性、管理柔性、生产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和文化柔性的有效集成。模块化网络组织中柔性战略实施过程包括环境扫描和机会识别、对不确定性进行评估、战略形成与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调整与转换、战略创新以及战略评价等六个阶段。模块化网络组织通过实施柔性战略, 能够将组织内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 并根据环境变化, 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 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推进技术创新,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 进而增强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化投入—产出的空间计量分析
    王家庭, 唐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83-86. 
    摘要 ( 193 )   PDF(pc)(209KB) ( 298 )   收藏
    类似于产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也需要进行要素投入,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投入— 产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界定中国城市化中的投入— 产出变量, 选取31个省市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化投入— 产出进行分析发现:空间异质性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且中国城市化投入— 产出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 公共资本在中国城市化中起主导作用, 私人资本、土地投入的作用相对较小; 中国城市化规模报酬不减, 建设大型城市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城市化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财政、金融资金支持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差异化分析
    焦方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87-90. 
    摘要 ( 162 )   PDF(pc)(124KB) ( 299 )   收藏
    政府财政、信贷资金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随着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 东部、西部地区没有出现收敛或者发散的趋势, 但是在中部地区出现了发散的趋势。并且在东、中部农区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不高, 信贷资金在西部农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因此, 一方面要关注如何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 要更加关注这些财政资金投入运行的绩效, 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投资效应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以辽宁为研究视角
    张宏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91-94. 
    摘要 ( 153 )   PDF(pc)(200KB) ( 159 )   收藏
    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之一, 是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在地方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民生、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效应中, 1998—; 2008年辽宁省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效应的引资能力方面最强, 经济增长效应次之, 其后是:民生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在2008年辽宁省各地市四个方面的综合效应中, 阜新、抚顺的地方政府投资综合效应最大, 丹东、沈阳、大连、鞍山次之, 最后是营口、葫芦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发展失衡、财税制度差异及其改进调整
    王振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95-99. 
    摘要 ( 150 )   PDF(pc)(240KB) ( 174 )   收藏
    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的背后, 隐含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主要表现为:经济存在“内外失衡”, 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显, 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收入分配比重偏低且差距过大, 阻碍了全体居民对成果的共享。就现行的财税制度而言, 又集中明显地体现出不足之处:过于“扩张”的财政政策;; “负向”激励的税收制度;; 纵向“失衡”的财政体制;; 尚需“调整”的财政支出结构。基于此,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思路与对策是:调整积极财政政策方式;; 积极构建“内生”增长机制;; 优化现行税制结构;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力支持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赵爱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00-103. 
    摘要 ( 154 )   PDF(pc)(120KB) ( 571 )   收藏
    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 过去几年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 迫切要求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 从过去主要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 扩大到为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服务, 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 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 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嵌入研究
    马鹤丹, 邱国栋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04-107. 
    摘要 ( 134 )   PDF(pc)(333KB) ( 298 )   收藏
    区域创新网络是“孵化器+科技企业+风投机构”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获得外部资源的平台, 通过本地化过程, 科技企业可以获取其他组织拥有的多种资源, 增强其创新能力。从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个方面探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嵌入问题, 当可为政府的区域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顾客体验对顾客感知与购买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以移动无线音乐为例
    唐炜东, 汪克夷, 宋明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08-112. 
    摘要 ( 188 )   PDF(pc)(215KB) ( 425 )   收藏
    在不同的顾客体验经历的调节下, 无线音乐的有用性感知与易用性感知对顾客感知价值、使用态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无线音乐的服务体验可以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 促使顾客产生购买化反向和意愿, 在移动运营商推广天线音乐时, 应推行多种体验式服务, 促进顾客产生价值感知和购买意愿, 从而, 使更多的人通过体验而喜欢无线音乐的诸多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
    万容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13-116. 
    摘要 ( 344 )   PDF(pc)(206KB) ( 683 )   收藏
    总部经济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 总部经济聚集区以其高端性、知识性、强关联性等特征, 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总部经济在中国各区域性中心城市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城市有效解决制造业外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 促进经济转型, 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总部经济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加速进入和本土企业集团总部正在向中心城区集聚;; 但缺乏定位总部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 缺乏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缺乏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影响了我国总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应从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上推进我国总部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
    丁竹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17-119. 
    摘要 ( 122 )   PDF(pc)(151KB) ( 247 )   收藏
    金融工具创新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 也是体现国家强农惠农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工具供给存在严重的品种单一、人才匮乏与需求错位等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在借鉴美、日、印三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工具运用经验的基础上, 选择政府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相互配合、设立支农基金、建立完善的担保制度等路径, 创新农村金融工具,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朱元璋出生地考辨
    陈梧桐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20-126. 
    摘要 ( 465 )   PDF(pc)(412KB) ( 966 )   收藏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的争论, 主要是凤阳说与盱眙说之争。凤阳说即“钟离之东乡”说, 它不仅以朱元璋的文字记载和口头表述为依据, 而且有许多旁证, 因而为明清官方编撰的实录、正史和私家撰写的绝大部分史书所采纳。盱眙说出现于朱元璋去世之后, 依据的是民间流行的“圣瑞”传闻, 不仅荒诞无稽, 而且各种传说彼此9 牾, 漏洞百出。最近安徽的学者经多方考证与实地考察, 认定元末的钟离东乡, 在现今的地名为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使凤阳说得到了确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
    张献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27-133. 
    摘要 ( 282 )   PDF(pc)(316KB) ( 1106 )   收藏
    明代尤其是中后期, 科举考试和出版业都特别发达。科举考试用书在出版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市场上不仅充斥着首场八股文范本和写作技法类的图书, 而且还有大量二、三场考试的范本和答题技巧的图书,这些图书大多数都是书坊刊刻, 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出版乃至泛滥削弱了官方对科举考试的绝对主导权, 但是对促进商业出版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多元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前期日本对清商生活管理制度初探
    何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34-138. 
    摘要 ( 168 )   PDF(pc)(269KB) ( 327 )   收藏
    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中日贸易过程中, 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清商滞留长崎从事贸易, 为安排和管理他们在长崎港内的生活, 日本官方制订出一整套灵活多变的清商生活管理制度。同时根据中日双方贸易形势和本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整, 从起初的差宿制度到后来的宿町制度再到最后的唐馆制度。这些制度对管理入港清商的生活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对整个清前期中日贸易的维持和延续也是一个重要保障, 体现了日方对当时的本国情况和中日贸易态势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战时期中共海外华文报刊的舆论策应———以吴玉章创办《救国时报》为中心
    张晓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39-142. 
    摘要 ( 283 )   PDF(pc)(195KB) ( 494 )   收藏
    《救国时报》是中共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吴玉章为该刊的筹备、创办和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救国时报》以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要任务,对国内外华人的抗日斗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共六大前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论析———以中共布尔什维克化过程为中心的考察
    于之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43-148. 
    摘要 ( 241 )   PDF(pc)(282KB) ( 689 )   收藏
    中共六大前后的历史时期, 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影响下, 开始了全面布尔什维克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六大的决议就是这一进程的文本体现。布化是一把双刃剑。六大前后共产国际运用布化力图掌控中共的趋势日益明显。共产国际和中共先后运用布化这一路径、方式去努力完成革命的使命。然而从长远来看, 这个革命路径、方式却对中共以及共产国际都伤害至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后期政权运作对政府公文走向的影响
    刘建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49-151. 
    摘要 ( 165 )   PDF(pc)(221KB) ( 280 )   收藏
    政府公文作者大多为朝廷官员, 与其他文体作者相比, 这是一个对政治变化反应极为敏感的文人群体,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性, 才使得朝廷政权运作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反映到公文文风的走向上来。明代后期公文走向之转变, 一方面是由于朝廷政权运作体制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当政者的个人行为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宪政思潮的勃兴对商人的影响
    王红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52-154. 
    摘要 ( 176 )   PDF(pc)(163KB) ( 286 )   收藏
    从1901年清末实行新政以后尤其是1904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 国内宪政思潮沛然而兴。宪政思潮的传播对商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商人的权利意识萌苏, 参加立宪团体, 积极参与试办地方自治。商人有了政治历练, 逐步成为清末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中释美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55-164. 
    摘要 ( 167 )   PDF(pc)(263KB) ( 466 )   收藏
    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使西方美学成为放逐身体的美学, 出离身体的精神荒谬地成为审美领域的独裁。放逐身体的荒谬性被卢梭、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注重生存体验的西方哲人发现, 并开始了灵肉二元论的反叛之旅。中国现当代美学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误入灵肉二元论泥潭, 在西方已然形成二元论反叛潮流的情况下却沉入二元论, 身体的审美意义在形式的精神抽象中被决然否定, 旗帜鲜明的美学诸派在放逐身体上达成共识。而灵与肉的有机整体性的守持却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性的精要与精华。在西方学者逐渐倾神于生存的有机整体性的当下, 承放逐身体的中国现当代美学而来的当下中国美学, 如何在继承传统中重返审美家园, 并由此发扬光大中国的美学传统, 这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
    陈伟, 邵志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65-170. 
    摘要 ( 177 )   PDF(pc)(291KB) ( 260 )   收藏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 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 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 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 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人虎关系小说新论
    关四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71-177. 
    摘要 ( 185 )   PDF(pc)(346KB) ( 283 )   收藏
    唐代小说中人虎关系作品在与魏晋南北朝同类题材的比较中, 显示出突破性与开拓性意义, 蕴涵着特有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从形象塑造层面看, 虎女形象既有女人的共性特征, 又有异于人间女子的个性表现, 达到了人性与物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从题材新变层面看, 其创新表现在:开拓了雄虎化男而与人间女子婚恋的题材领域, 转变了文化心态及评价倾向, 提升了形象塑造与情节建构的艺术层次, 赋予虎皮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从审美层面观照之, 唐人能够化恶为善, 化丑为美, 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视域, 更新了前人同类题材的审美价值取向, 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文言到白话:论小说文体对人物叙事的影响———以侠女形象的演化为例
    王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78-183. 
    摘要 ( 251 )   PDF(pc)(170KB) ( 754 )   收藏
    以侠女形象作为探讨小说文体与人物叙事间相互影响的线索。侠女形象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人物类型, 在文言和白话两种小说文体中经历了从虚构到写实的转化。文言小说以限制视角和片段化叙事为手段塑造了剑侠形象; 白话小说因限制视角难以贯彻, 人物形象向褪去神性的凡俗女子转向。同一类型的人物在两种文体中受不同的叙事伦理支配, 一种是文人理想的寄托, 另一种反映了民间的情感立场。清代小说中两种人物模式出现了融合迹象, 人物的行侠手段转向多维度的女性气质。蒲松龄写女性用身体践行“不爱其躯”的慷慨, 体现了民间社会以“宜子孙”为最大道德的价值观。虽然在文言和白话小说中侠女形象都被纳入道德伦理的支撑力量, 但其形象和意趣则受到叙事文体的内在限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周代庙堂典乐
    杨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84-187. 
    摘要 ( 164 )   PDF(pc)(206KB) ( 162 )   收藏
    周人克商作乐, 建立了完备的典乐政治制度, 天子以及邦国贵族经常因内政外交事务在宗庙、朝堂举行典乐活动, 政治主宰通过乐官体系对典乐活动进行全面执掌, 经过严格培训的乐官充分发挥音乐与诗歌的艺术象征特质, 通过歌奏舞统合的一整套既定的乐诗环节传达暗示丰富固定的政治意蕴, 庙堂典乐仪式的艺术象征成为乐诗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密切关系到周代诗学观念的成熟, 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充实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陶渊明与嵇康、阮籍文学创作关系伸说
    张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88-192. 
    摘要 ( 259 )   PDF(pc)(152KB) ( 497 )   收藏
    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受到了阮籍、嵇康思想和创作意象乃至词语的影响, 显示出陶诗和嵇诗、阮诗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有直接联系。除圣哲之外, 相比之下, 只有嵇、阮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子“诗教”艺术的“仁学”本位解读
    孙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93-196. 
    摘要 ( 236 )   PDF(pc)(129KB) ( 269 )   收藏
    每一个民族都有孕育自己成长的诗歌教育, 为什么独有孔子的“诗教”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跳出以文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诗歌艺术的传统视野, 从孔子教育的最高宗旨“仁学”之本位来解读“诗教”, 可以见知, “诗教”是一种生活教育, 是情感调解的“中和”之道, 是礼乐精神的内在确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佛家艺术观的生态意蕴
    李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197-200. 
    摘要 ( 152 )   PDF(pc)(215KB) ( 389 )   收藏
    佛家将宇宙自然纳入自身清净虚空之心中加以整体呈现, 使“自然”一词在佛家语境中生发出新的内涵, 成为“心造的幻影”与“佛性的显现”, 并引导古代审美方式实现了由“审象于真”到“审象于净心”的转变;; 同时, 佛家将生态价值取向引入佛者的深层意识, 使反思后的主体之心与空观后的自然之境互动生成, 引导古代审美形态实现了由“物我合一”到“心境交融”的转变。从生态视角解读佛家空幻相即的艺术观, 可为当代提供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愤之书”· “消遣岁月”· “游戏澜言”———蒲松龄、纪昀、袁枚小说创作心态之比较
    王正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201-203. 
    摘要 ( 302 )   PDF(pc)(103KB) ( 470 )   收藏
    相同的兴趣爱好, 使蒲松龄、纪昀、袁枚都选择了文言小说这一文体, 但不同的生活经历, 尤其是迥异的科举之路, 使三人的小说创作心态明显有别: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宣泄“孤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源于“消遣”;; 袁枚《子不语》的问世出自“游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17— 1927:中国抒情作家群体创作中的流浪情结
    徐日君, 韩雪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1):  204-207. 
    摘要 ( 190 )   PDF(pc)(203KB) ( 432 )   收藏
    流浪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生存状态, 从原始人类进化之初, 已经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与传统作品里文人流浪的被动性相比, 现代抒情作家群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流浪动因显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 主人公的离家是一种主动性的欲求。一方面, 中国人固有的家园意识和根意识, 使离家的游子不由自主地生出思念故土的乡情家念和漂泊无根的精神苦痛。流浪母题在现代抒情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中的表现类型为精神流浪和种族流浪。现代文学抒情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流浪情结, 不仅与中国传统的文人流浪习气相通, 更有着现代意义上的精神追寻的特色, 而且突出体现了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特殊的国家状况带来的种族灭亡威胁下的人文思考, 流浪母题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呈现出新时代新内涵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