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2): 83-89.

• 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纪玉山, 纪明   

  • 出版日期:2010-03-15 发布日期:2018-11-16
  • 作者简介:纪玉山, 1948年生, 经济学博士,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纪明, 1981年生,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81); 吉林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 Online:2010-03-15 Published:2018-11-16

摘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预见, 生态资源必将成为人类社会中宝贵的资源, 低碳经济也必然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与此同时, 绿色技术将使经济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能源结构将告别“高碳”时代, 从而国际间、区域间的贸易与碳博弈将改变世界的格局。而目前, 在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气候与环保的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矛盾问题, 节能减排的道路将任重而道远。由此,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 构建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碳博弈,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碳金融, 探索低碳经济的合作机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趋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F069.9

〔1〕〔3〕NicholasStern, “ 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TheStern Review, ” Cambrd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p.70 -95, pp.193-210.
〔2〕NicholasStern, “ 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 ” AmericanEconomicReview, no.2, vol.98(2008), pp.1-37.
〔4〕赫尔曼· 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年, 第10 -15 页.
〔5〕〔20〕JosephStiglitz, “ ANewAgendaforGlobalWarming, ”TheEconomists' Voice, no.7, vol.3(2006), pp.6-10.
〔6〕KennethArrow, “ GlobalClimateChange:AChallengetoPolicy,” TheEconomists' Voice, no.3, vol.4(2007), pp.1-6.
〔7〕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年第3期.
〔8〕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9 年第3期.
〔9〕顾为东:《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非并网理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第52 -70 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年, 第265 -270 页.
〔11〕〔19〕William Nordhaus, “ LifeafterKyoto:AlternativeApproachestoGlobalWarmingPolicies,” AmericanEconomicReview, no.2, vol.96(2005), pp.31-34.
〔12〕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 《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3 期.
〔13〕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科技论坛》2007 年第10期.
〔14〕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2009年12 月19日, 第2 版.
〔15〕李海涛:《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6 年第5期.
〔16〕黄山枫、姜冬梅、张孟衡等:《多边基金机制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环境保护》2008 年第10期.
〔17〕张懋麒、陆根法:《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 《环境保护》2009年第2 期.
〔1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经济》2008 年第2期.
〔21〕刘静暖、代栓平:《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从3R到5R原则》, 《税务与经济》2006 年第3 期.
〔22〕刘静暖、纪玉山:《应提倡“ 5S”消费原则》, 《经济学家》2008年第3 期.
[1] 庄芮. 美国参与亚太自贸区的行为逻辑与对中国的策略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77-86.
[2] 张虹, 王波. 中国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22-126.
[3] 于文夫.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原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50-55.
[4] 连茂君, 支大林, 许多. 我国债券市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05-109.
[5] . “共同富裕”视阈下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47-50.
[6] .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变革及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62-66.
[7] 安岗, 袁颗欣, 刘铭. 辽宁省外来流动性人口的预测与政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65-69.
[8] 李薇, 李牧霏. 论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的保险金信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56-160.
[9] 王玲莉, 刘忠琦.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40-144.
[10] 王玲莉.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19-122.
[11] 逄增玉.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42-46.
[12] 王倩双, 星黄蕊.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功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16-119.
[13] 杨蕾, 王海涛.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对策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59-61.
[14] 王淑敏. 低碳经济时代海运服务贸易法的困境与路径———以美国绿色贸易壁垒为镜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89-91.
[15] 周寂沫, 王冠群. 中央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43-14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