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驻外使节是晚清官僚阶层中较早走向世界的新型群体。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正是晚清海防近代化最为兴盛的时期, 早期驻外使节积极参与其中, 他们以内行的眼光为海军购置军舰, 在派遣、管理海军留学生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海防主张。驻英、驻德使节表现尤为突出。对西方海防海军事务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 驻外使节的独特身份, 是他们为晚清海防近代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1〕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4 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第3028 -3038页. 〔2〕《李文忠公全集· 奏稿》卷37,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74年, 第32页. 〔3〕《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21,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第20页. 〔4〕《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22,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第11页. 〔5〕《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18,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第19页. 〔6〕《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19,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第7 页. 〔7〕《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卷23,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第21页. 〔8〕刘瑞芬:《养云山庄文集· 钦定国史本传》, 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9〕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 长沙:岳麓书社, 1985 年,第186页. 〔10〕〔19〕《薛福成选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第502、498 页. 〔11〕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 第534 -535页. 〔12〕马建忠:《上李伯相覆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 《适可斋记言记行》卷3,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13〕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2 年,第70 -75 页. 〔14〕《李文忠公全集· 奏稿》卷72,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74年, 第3 页. 〔15〕〔16〕黎庶昌:《敬陈管见折》,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卷5, 清光绪十九年(1893), 上海醉六堂石印本. 〔17〕陈兰彬:《使美纪略》, 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六)第十二帙, 杭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本, 1985 年, 第60页. 〔18〕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68 年, 第184页. |
[1] | 魏善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4-130. |
[2] | 燕世超. 论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发生———兼论海外华文新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25-227. |
[3] | 祖金玉, 颜杰峰. 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及其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97-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