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没有发展出成熟的逻辑系统, 柏拉图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类比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 其最具代表性的idea学说可以视为想象力的产物。面对客观世界与idea世界的分离, 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试图通过想象力而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既然柏拉图将idea视为独立于可感事物的更为真实的存在, 那么这种内在联系的获得就不可能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而是一种观念的构造物。正因为如此, 柏拉图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 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并最终发展出一套轻扬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建构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 而是一种借助于想象力来完成的“本体论承诺”。
中图分类号:
〔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第70页. 〔2〕〔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41、41页. 〔4〕〔7〕〔15〕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第137、137、138 页. 〔5〕〔8〕〔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17、271、29 页. 〔6〕〔10〕〔12〕〔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 年, 第168、170、170、167页. 〔9〕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696 -697页. 〔11〕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第114页. |
[1] | 段忠桥.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8-38. |
[2] |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
[3] | 马建高.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9-66. |
[4] | 程广云.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52-159. |
[5]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6] |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
[7] | 陈曙光.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 人学的存在论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5-10. |
[8] | 高广旭. 从觉解的逻辑到瓦解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4-28. |
[9] | 尤吾兵, 韦静. 从存在本体到价值本体:本体论研究路向的应然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39-41. |
[10] | 李国俊, 王遇. 理性的向度及其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33-36. |
[11] | 张伟. 认识论 实践论 本体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9-23. |
[12] | 刘华萍. 试析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45-47. |
[13] | 郭忠义. 本体论追问与希腊民主制的创生---兼论中国古代民主缺位的思维方式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4-18. |
[14] | 王建香. 文学言语行为:文学与现实关系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76-179. |
[15] | 王晓红. 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5-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