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代女性文集多由男性编纂刊刻, 这种编纂刊刻显现出明代初期的德教、中期的复古、后期的立异、末期的用世等选文标准及其目的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提示出身份转换下所呈现的编选策略和刊刻意图, 透露出明代女性作品在作品接受传播中所呈现的男性中心价值及审美观点。
中图分类号:
〔1〕宋濂: 《芝园续集》卷六, 《宋濂全集》,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第1569页. 〔2〕宋濂: 《芝园续集》卷五, 《宋濂全集》,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第1404页. 〔3〕宋濂: 《芝园续集》卷十, 《宋濂全集》,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第557- 558页 第557- 558页.. 〔4〕班固: 《两都赋序》, 徐志啸编: 《历代赋论辑要》,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6页. 〔5〕李开先: 《昆仑张诗人传》, 《李开先全集》,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第746页. 〔6〕〔7〕郦琥: 《姑苏新刻彤管遗编序》, 《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30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年, 第397、397页. 〔8〕葛征奇: 《续玉台文苑·序》,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75册,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年, 第424 页. 〔9〕陈子龙: 《陈子龙文集》上册卷八“序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445页. 〔10〕陈子龙:《陈子龙文集》下册卷三“序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82页. 〔11〕柳如是: 《戊寅草》, 《柳如是集》,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年, 第4页. |
[1] |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
[2] |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67-169. |
[3] | 沈顺福.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2-26. |
[4] | 马建青. 苦难意识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54-56. |
[5] |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
[6] | 张福德. 科技活动合法性的道德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66-69. |
[7] | 吴海龙, 许恒兵. 论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历史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5-19. |
[8] | 陶立霞. 审美目的论:康德为自然立法与为人立法的冲突与和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35-238. |
[9] | 韩志伟. 理性与人的自由---康德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0-14. |
[10] | 曹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73-77. |
[11] | 王刚. 汉代外贸与边贸政策探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08-111. |
[12] | 于存雷. 论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与加强素质教育[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4-6. |
[13] | 刘曙光.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3): 30-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