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当代哲学反思与憧憬
    中国哲学的未来
    孙利天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4-7. 
    摘要 ( 202 )   PDF(pc)(223KB) ( 127 )   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哲学大国将很快成为现实。反思哲学家们对未来哲学的构想, 探索中国哲学未来的思想方向, 是我们重要的思想任务, 是走向哲学大国的必要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重构唯物史观的两种学统及其张力———以哈贝马斯和埃尔斯特为例
    马俊领, 刘卓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8-11. 
    摘要 ( 208 )   PDF(pc)(242KB) ( 162 )   收藏
    德国古典哲学、浪漫派、解释学传统孕育了哈贝马斯的唯物史观重构范式。埃尔斯特对唯物史观的重构则是一种来源于英美分析哲学的学理研究主导型重构。两种重构在理论的社会定位、方法进路上迥然有别。更为重要的是, 埃尔斯特对哈贝马斯赖以重构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及通过交往行为获得集体理性的思想提出质疑, 为我们重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拓展了个体理论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与现象学的本质还原
    王庆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2-16. 
    摘要 ( 296 )   PDF(pc)(301KB) ( 990 )   收藏
    胡塞尔有两次向语言问题的靠近, 第一次只是把语言置于意识现象学第二性的位置, 第二次语言在现象学中则具有了奠基性的地位。这意味着现象学的本质还原过渡为语言还原。现象学的语言还原就是通过超越论语言使观念性上升为理念的对象性。问题是, 现象学的语言还原既要超越自然语言, 却又依赖于自然形式的语言, 这是一个悖论。为了消解这一悖论, 德里达认为应该诉诸“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 来实现现象学的语言还原, 因为交互主体性首先是自我与自我之间、“我”的现实当下与其他的当下本身之间的非经验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蒂文森的伦理分歧理论
    杨松, 徐梦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7-21. 
    摘要 ( 177 )   PDF(pc)(335KB) ( 254 )   收藏
    斯蒂文森揭示了语言的两种用法:描述事实性的信念、表达某种动态性的意义。伦理语言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其动态性的意义是对情感的表达和引导, 所以伦理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感态度的分歧。为了解决伦理分歧, 既要通过理性的方法来澄清信念, 又要借助非理性的劝导法。后者尤为重要, 它通过促成双方态度的一致来达到伦理上的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都塞与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仰海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2-27. 
    摘要 ( 168 )   PDF(pc)(406KB) ( 621 )   收藏
    阿尔都塞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研究模式中存在着三个方法论前提:分析性前提、目的论前提和观念主义前提。从人本主义出发来理解马克思, 就是将马克思拉回到近代以主体性为内核的意识形态问题式中。只有通过症候阅读法才能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变革中发生的认识论断裂, 即从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走向了科学的历史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哲学本体和方法的实质命义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8-31. 
    摘要 ( 211 )   PDF(pc)(230KB) ( 472 )   收藏
    价值问题是哲学探寻的核心问题, 又是哲学理论基本内容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实质命义。哲学与科学的异质与分工使得哲学本体论所关注的终极真实既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真实也非外在“事实”意义上的真实, 而是一种人文性真实, 即价值真实。本体的价值命义和价值的本体格位, 使得哲学具有永恒的牵动人心之魅力并使得价值成为真实不虚的终极信靠。哲学之所以将有别于科学方法的辩证法和现象学作为主要方法, 正是因为辩证法和现象学是适合讨论和描述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格尔哲学中的证明原则
    丁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32-35. 
    摘要 ( 223 )   PDF(pc)(229KB) ( 348 )   收藏
    证明是指向形上对象的一种推论形式, 它有其本体论的意义。黑格尔实现了哲学上的革新, 证明作为真理的澄明也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首先, 它表现为事物自身的运演, 脱离了一种与对象相外在的论证方式; 其次, 证明自身包含着否定性原则, 它是“内在的超越性”; 最后, 根据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证明就其自身而言需要呈现为体系。这些方面也决定了黑格尔最终能够把形而上学以一种科学的形态确立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近代抽象人性论的哲学基础
    王晓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36-38. 
    摘要 ( 259 )   PDF(pc)(192KB) ( 296 )   收藏
    我们通常把近代哲学的各种人性理论概括为“抽象人性论” 。导致“抽象人性论”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思想内容上的, 也有思想方法上的, 而更为根本的、深层的原因则是在人的理解原则上的知性逻辑的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对近代哲学抽象人性论原因的追问和分析对理解马克思人性理论变革和哲学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存在本体到价值本体:本体论研究路向的应然转换
    尤吾兵, 韦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39-41. 
    摘要 ( 253 )   PDF(pc)(168KB) ( 222 )   收藏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然维度上, 以存在为本体论意义的研究路向遭受了多方面的诘难, 因为这种研究范式容易导致本质与现象、存在和价值等关系的割裂。以观照人类安身立命的价值为本体论研究的路向应是现代语境下本体论研究的应然出路, 这是本体论哲学研究的本性所致, 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也提供了历史性佐证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型理论还原进路及其困境
    智广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42-44. 
    摘要 ( 200 )   PDF(pc)(200KB) ( 253 )   收藏
    内格尔式理论还原观念的前提假定主要有两个:理论是一个公理化的命题演绎系统, 从属理论和基本理论的命题之间存在着术语上的可连接性与命题上的等值翻译。为了克服可连接性的困难, 斯盖夫奈尔对从属理论和基本理论都进行了理性重构或修正。但是, 理论的可推导性仍然得不到保证, 这种理论还原进路仍然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表明, 内格尔式理论还原从根本上是失之偏颇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崔凤, 唐国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45-50. 
    摘要 ( 256 )   PDF(pc)(343KB) ( 1230 )   收藏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 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 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客观结果。因此,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社会学应该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阐释, 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结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中的人们的环境行为, 探究这些行为的不同类型、社会根源、环境影响等,并依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得以延续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风险的低碳治理
    刘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51-53. 
    摘要 ( 202 )   PDF(pc)(182KB) ( 163 )   收藏
    在社会系统中, 我们可以用低碳的理念来对社会风险的治理进行研究, 一是用社会风险库兹涅茨曲线来阐述社会风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产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二是用社会风险生态足迹来分析,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将社会对风险的损害控制在社会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阈值之内, 对社会风险的治理要达到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黄雪娜, 金盛华, 盛瑞鑫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54-59. 
    摘要 ( 336 )   PDF(pc)(358KB) ( 845 )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对“按需分配”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
    曹瑞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60-62. 
    摘要 ( 229 )   PDF(pc)(191KB) ( 100 )   收藏
    社会保障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调节了社会收入分配, 缩小了贫富差距; 社会保障体系依据“按需分配”的原则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 维持了其生存发展的底线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公共福利的建设, 实现着人们全面发展的普遍愿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欠发达地区政府拉动型科技人才吸纳对策研究
    张颖丽, 李建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63-66. 
    摘要 ( 145 )   PDF(pc)(302KB) ( 198 )   收藏
    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和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欠发达地区政府吸纳科技人才拉动性的产生当来自于该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自身学习力; 以构造了欠发达地区政府拉动型科技人才吸纳的机理框架为基础, 欠发达地区政府对科技人才的吸纳应当是观念、环境、利益、事业和情感的吸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
    兰巍, 杨昌鸣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67-70. 
    摘要 ( 166 )   PDF(pc)(303KB) ( 984 )   收藏
    伦理原则、价值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构建历史性保护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 是其基本内容即本体论、方法论和工具论的精神内核。伦理原则、价值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特殊性, 深刻揭示了历史性保护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对指导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性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死亡本质及其社会性
    周德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71-74. 
    摘要 ( 423 )   PDF(pc)(306KB) ( 2084 )   收藏
    死亡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类在追寻生命本质的同时, 也对死亡的本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在扬弃各种死亡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死亡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 从而正确揭示出了死亡的本质, 为我们认识与理解死亡现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在现代社会, 提出对死亡本质的正确认识, 有助于人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把握死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辩证联系,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死亡, 不断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
    刘晓芬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75-78. 
    摘要 ( 425 )   PDF(pc)(313KB) ( 578 )   收藏
    饮食文化是人类最原始和最鲜活的文化。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类维护自身繁衍、保护文化多样性、探寻最合理可持续生活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饮食非物质文化作为饮食文化中最脆弱且核心组成部分, 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基本文化基因, 是社会意识、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 也是饮食文化传承、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文化”、“饮食文化”清晰界定基础上, 提出饮食意识文化、饮食物质文化、饮食技艺文化这一新的饮食文化分类体系, 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性特征的分析, 又可为饮食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国际申遗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
    刘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79-82. 
    摘要 ( 189 )   PDF(pc)(234KB) ( 851 )   收藏
    “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 经济全球化和随之产生的文化全球化趋势, 导致了政治、信息、教育等安全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强烈反应。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文化安全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具有不可否认的现代优势; 中国文化安全是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所有这些为创建文化安全的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新农村建设研究
    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安虎森, 高正伍[韩]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83-87. 
    摘要 ( 201 )   PDF(pc)(278KB) ( 304 )   收藏
    尽管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实施新农村战略的目标取向不同、两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但是韩国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金库建设,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勤奋、自强、协作, 加强中国农民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根据当地农村情况, 学习韩国经验, 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制定不同的工作路线和工作重点; 而中国也应借鉴韩国经验制定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角度确定农村金融的主要职能以及业务范围, 加强新农村金库建设, 以保证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王俊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88-90. 
    摘要 ( 160 )   PDF(pc)(191KB) ( 359 )   收藏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并取得良好成效, 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盲点和不足, 日本的三次“新农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理学争鸣
    拯救法治:确定性寻求及其理性基础重建
    魏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91-95. 
    摘要 ( 142 )   PDF(pc)(270KB) ( 270 )   收藏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将确定性的理性基础仅限于自然科学主客观二分方法的绝对客观知识,忽视了人类社会确定性的理性基础内在的社会交往性, 造成了有确定性而无自由、有理论的确定性而无实践的确定性等诸多问题, 并引发了确定性危机。由于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一直是法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 克服确定性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否定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而在于重建其理性基础, 将其植根于社会关系之中, 植根于人们的交往实践与协商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警示
    李拥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96-99. 
    摘要 ( 200 )   PDF(pc)(301KB) ( 691 )   收藏
    卢梭从性善论出发, 认为通过社会契约的手段所构建的共和国是绝对公正的, 人民无权在国家之外保留私益。这些思想中隐藏着大量感性的、空想的甚至专制的成分, 这些成分不但无助于实现法治, 反而极易诱发暴政。卢梭的思想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如下警示:缺少权力控制无法保障国家不为恶, 法治实现的基础在于私人空间的保有, “法律治理”的实质在于“契约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裁量基准的法理思考
    孙日华, 司晓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00-102. 
    摘要 ( 151 )   PDF(pc)(196KB) ( 200 )   收藏
    规则与裁量的问题是几千年来法学和法律发展的主题与动力, 二者在不断博弈过程中达成了妥协, 既要有规则来实现形式正义和控制裁量权, 又要有裁量权缓和法律的僵化与滞后。行政裁量基准提出的目的是限制行政裁量权, 在本质上仍然是以法律规则作为行政裁量权的控制工具, 通过细化或者具体化法律规则控制行政裁量权, 规则与标准造就了行政裁量基准的不同成本与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问题研究
    海运履约方之法律责任问题探析
    刘奕彤, 郭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03-106. 
    摘要 ( 148 )   PDF(pc)(297KB) ( 665 )   收藏
    2008年12月鹿特丹规则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海运履约方, 但是对于海运履约方责任的界定还不甚清晰, 存在许多悖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也存在对其责任期间、责任范围、责任限制以及责任方式等规范无法有效实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实质上是鹿特丹规则与各国具体规范衔接断裂所致, 综合不同国家的观念, 完善海运履约方的责任制度, 是实现履约方责任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刑法立法解释
    卫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07-110. 
    摘要 ( 162 )   PDF(pc)(230KB) ( 193 )   收藏
    随着刑事法治的蓬勃发展, 刑法解释已不仅仅是刑法学术领域的独有命题, 也是刑事领域的实践命题, 其中刑法立法解释穿行于立法与司法之间、刑法立法权与刑法解释权之间, 不同解释立场、不同解释目标的存在加强了刑法立法解释的取向多元化、功能复杂化, 在此种格局中对刑法的立法解释进行刑事政策立场下的考量亦成为可行的路径, 研究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的互动和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 有利于刑法适用的明晰和刑法原则的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减损规则的适用与违约损害赔偿计算
    赵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11-114. 
    摘要 ( 243 )   PDF(pc)(232KB) ( 514 )   收藏
    减损规则适用的关键, 是违约后受害人可能实施减损行为或已经实施减损行为的合理性判断。减损规则可以细分为四个具体的规则, 适用的情形可以区分为两种, 一种为已经避免的损失, 另一种是可以避免的损失。实务中, 减损规则有时会直接体现在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实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的域外法律保护模式评述
    张丹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15-119. 
    摘要 ( 155 )   PDF(pc)(269KB) ( 356 )   收藏
    在保护真实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的实践中, 各国存在不同的法律保护模式。人格权保护模式与财产权保护模式是通过实体性权利提供保护的, 但前者在法律适用中面临着难以摆脱的困境, 后者则体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仿冒之诉保护模式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中不存在关于人格标识要素的实体性权利,在法律保护方面具有各自的局限。真实人物形象商品化权宜通过财产权性质的实体权利予以保护, 同时应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法治研究及借鉴
    银晓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20-123. 
    摘要 ( 245 )   PDF(pc)(288KB) ( 1030 )   收藏
    由于各国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行使存在差异,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权及其监管模式也有区别。学界对此从不同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在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综述的基础上, 分析其共性和差异, 以及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对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女性平等工作权立法研究
    郑玉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24-126. 
    摘要 ( 183 )   PDF(pc)(261KB) ( 358 )   收藏
    比较中国有关女性工作权的的相关立法与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发展以及与世界范围内女性工作权立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立法明显呈现对女性劳动保护范围过大和家庭责任分担立法缺失的状况, 此外国家责任缺位和立法缺乏可操作性也是中国相关立法的缺陷所在。由此, 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女性在工作领域广泛遭遇性别歧视的制度原因。中国女性平等工作权的实现呼唤相关立法模式的转变和立法体系与内容的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年司法制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全面防控
    李利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27-129. 
    摘要 ( 183 )   PDF(pc)(169KB) ( 202 )   收藏
    近年来,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始发年龄提前的新特点, 许多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主体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年龄规定显然不能防控此类犯罪,这使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呈现出极度不利的情况。因此, 应从犯罪学、生理学和刑法学多角度出发, 构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重新界定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以及相关制度, 包括刑法程序上的特殊设定和独立的少年司法组织体系等, 以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全面防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用事业法律规制的福利价值与保障性制度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
    谢东鹰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30-133. 
    摘要 ( 120 )   PDF(pc)(241KB) ( 144 )   收藏
    公用事业领域法律规制的目标与核心价值取向应当为福利价值, 这一价值取向体现和昭示了公用事业法律规制生成与发展之本旨, 是现代社会正义、经济正义的必然体现。福利价值的基本内涵是指公用事业的水、电、煤气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须持续、稳定, 而且人们能够在可以承受的价格条件下进行消费, 尤其要保证低收入者以及偏远地区人们的基本消费, 以便使社会公众的生活得以共同提高和进步, 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据此, 在制度架构上应明确保障性制度的独立地位, 以凸显其重要性, 同时传统上归属于反垄断制度的普遍服务制度应分离出来构成保障性制度的重要内容, 并应依据不同的理念、原则进行审慎的制度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投资连结保险投保人的投资利益保护
    管人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34-138. 
    摘要 ( 160 )   PDF(pc)(297KB) ( 246 )   收藏
    投资连结保险投保人的投资利益是由于投保人投资于资本市场并持有投资组合单位而产生的相关合法权益。从法律关系的微观角度看, 保护这一投资利益是投保人风险承担的逻辑延伸, 是投保人信息弱势地位的必然要求, 也是投资连结保险法律属性的本质需要。从保险市场发展的宏观角度看, 保护这一投资利益是投资连结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依赖, 是保险公司运营规范的应然选择, 也是基于保险公司直接收益与投保人的账户表现脱钩的本源悖论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即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新议———以法国国际私法相关理论为背景
    李依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39-142. 
    摘要 ( 178 )   PDF(pc)(286KB) ( 529 )   收藏
    立即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在目的与功能上的相似性, 使得二者成为国际私法理论中经常被学者加以比较的对象。然而二者在国际私法中存在的理论依据尽管存在交集, 但也是相互区别的。公共秩序保留由于其相对丰富的内涵使得它既能够成为人们追求实质公平和权利平等的工具, 同时也能成为国家用来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手段。然而, 立即适用的法的功能则仅限于维护本国在政治、经济或社会等领域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志, 盛普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43-146. 
    摘要 ( 165 )   PDF(pc)(242KB) ( 805 )   收藏
    发展低碳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单纯技术手段无法达到减排目标, 还需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引领资本向低碳行业配置, 碳交易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机制。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早已深入到碳交易的各个环节, 控制碳金融市场定价权, 而中国商业银行在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极可能面临丢失石油定价权的风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中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 把握市场机遇, 不断完善自身机制,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参与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 提高自身参与碳金融市场的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碳金融衍生产品, 逐步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支持体系, 不断增强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碳市场领域的话语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
    王倩, 李通, 王译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47-151. 
    摘要 ( 308 )   PDF(pc)(297KB) ( 1156 )   收藏
    作为人类走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切入点, 低碳经济已进入各国的发展战略, 碳金融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备受瞩目。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 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转移碳交易风险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 也包括碳保险、碳基金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及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碳金融发展的经验比较与路径分析表明, 中国虽然是全球碳交易主要的供给方, 但处于碳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末端, 低碳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应以合并共赢、立足国内的发展策略, 以相关立法、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多角度的金融创新、激励政策和中介机构的培育来推动碳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古典与演化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范式的比较研究
    王焕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52-157. 
    摘要 ( 171 )   PDF(pc)(463KB) ( 457 )   收藏
    新古典和演化经济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分析范式, 在政策分析的对象与本体论预设、基本假设、分析框架与方法、主要内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新古典范式是在/ 手段) 目标0框架下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数量型经济政策分析, 演化范式则是在附加了/ 过程约束0的/ 手段) 目标0框架下追求资源创造的质量型政策分析; 新政治经济学与新演化政治经济学作为新古典与演化经济学进行经济) 政治整合分析的努力, 分别揭示了政策形成之政治过程的不同特征, 故其经济政策分析体现出很大程度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泡沫风险、宏观调控与持续增长
    林跃勤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58-162. 
    摘要 ( 238 )   PDF(pc)(441KB) ( 356 )   收藏
    在全球性危机大背景下, 政府刺激措施可以稳定经济增长, 但刺激过头也可能产生负面结果, 包括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等泡沫问题。当这种泡沫积聚和失控, 即泡沫破灭, 使原本刺激需求和促进增长的政策又会转向其反面, 威胁和危害经济稳健复苏和持续增长。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手段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但也激发了泡沫急剧增大的现象和担忧。在平衡稳增长和去泡沫双重目标、刺激政策去留进退的两难选择面前, 迫切需要仔细审视现行政策的利弊得失, 创新宏观调控方法和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效果, 确保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维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周民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63-165. 
    摘要 ( 184 )   PDF(pc)(291KB) ( 279 )   收藏
    科技创新与经济需求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目前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存在十大趋势性变化, 但总体上县域经济与科技创新间的关系符合一般科技创新与经济需求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应该通过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努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徐春祥, 宫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66-169. 
    摘要 ( 138 )   PDF(pc)(242KB) ( 156 )   收藏
    辽宁省的制造业外包有着自身的特点: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占制造业外包比重较大, 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国内市场导向的其他外包比重较小但发展迅速。以1998— 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考察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度以及贡献率, 并对多因素条件下承接制造业外包与辽宁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与消费、投资、一般贸易出口以及国内贸易因相比, 承接制造业外包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 但这种贡献作用呈现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王凤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70-172. 
    摘要 ( 157 )   PDF(pc)(195KB) ( 135 )   收藏
    加强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于形成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较短、区域经济聚合力小等问题, 影响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必须着眼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按照统筹规划原则, 引导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按照精益化战略, 提高开源与节流各个要素的精益程度; 按照集群化的发展方向, 整合利用矿产资源; 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缘由的根源性解读
    张保和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73-186. 
    摘要 ( 228 )   PDF(pc)(247KB) ( 645 )   收藏
    当前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 中国储蓄率过高0等说法不过是霍布森/ 消费不足论0的变种而已。能够从根源上解析此次经济危机的理论武器依然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则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等经济危机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框架研究
    王玉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77-180. 
    摘要 ( 161 )   PDF(pc)(287KB) ( 212 )   收藏
    随着会计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大, 内部报告问题成为会计相关性理论研究和会计信息需求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现状表明, 内部报告理论与体系框架研究的不足或空白, 严重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保证企业资本增值目标的实现, 必然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 决策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的相关、可靠和完整。内部报告是信息传递的载体, 站在决策视角, 则应以内部报告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构建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力求创新和完善内部报告体系整体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动力学视角下的行业信用体系法律建设研究
    姚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81-183. 
    摘要 ( 159 )   PDF(pc)(168KB) ( 121 )   收藏
    从制度动力学角度看, 行业协会天然地出身于市场经济活动中, 用以满足各类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对失信行为予以约束和惩治的需要。以其为基础的行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中国行业信用体系的法律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受历史因素影响, 现有法律制度体系难以满足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立法上明确行业协会独立的私法主体地位,并同时构建各项具体行业信用制度及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
    赵克生, 刘群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84-189. 
    摘要 ( 308 )   PDF(pc)(378KB) ( 806 )   收藏
    明朝文官父祖封赠指明朝政府以推恩的方式, 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 将官爵或封号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并通过诰敕、冠服、恤典, 建立起受封赠者特殊的荣誉, 赋予其区别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权利。明代文官父祖封赠制度的运作依赖于文官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忠孝合一”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由于封赠制度运行的递进累加和封赠之后的约束机制, 国家与文官群体之间的互动始终处于持续的状态。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的推行与封赠荣誉的传播使该制度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激励与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州县狱囚反狱与劫狱
    柏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90-194. 
    摘要 ( 246 )   PDF(pc)(317KB) ( 375 )   收藏
    明清州县监狱的生活环境、衣食、医疗条件很差, 狱囚不但要受到监舍、狱具的限制, 而且还可能受到牢头、狱卒的敲诈欺凌。已经判决等待执行, 以及身心受到损害的囚犯, 脱离囚牢的愿望强烈, 在有机会的情况下, 有可能将愿望付诸行动, 甚至采取暴力或内外勾结的方式脱逃, 成为反狱与劫狱。狱囚反狱与劫狱是对王朝和法律权威的挑战, 当然为王朝所严禁。为防止狱囚的劫狱与反狱, 明清王朝制定严厉的法规, 还采取许多防范措施, 曾收到一些效果, 但州县监狱的劫狱与反狱事件时有出现, 也显现出法规与防范措施存在许多漏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婢女婚姻特殊性的历史解读
    王雪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195-199. 
    摘要 ( 310 )   PDF(pc)(407KB) ( 988 )   收藏
    作为地位低下的女性贱民群体, 明代婢女的婚姻呈现出迥异于其他阶层的特殊性, 表现为婢女婚姻权利法律文本的空洞、婢女婚姻实现中的主家利益取向和婢女择婚对象的相对宽泛。这些特殊性既反映了传统社会固有的法律精神及运行特点, 也与有明一朝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联, 特别是前二者是中国古代法律讲究“尊贵有序、良贱有别”以及国家法律规范与社会具体实践之间存在弹性的集中而直接的体现; 而明代婢女择婚对象的相对宽泛则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等级秩序松动和良贱界限趋于模糊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郑雷卿案”看早期清鲜关系
    石少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00-205. 
    摘要 ( 345 )   PDF(pc)(360KB) ( 879 )   收藏
    沈馆陪臣郑雷卿欲借清廷之手惩处贪赃枉法、作恶于朝鲜的清朝译官郑命寿, 却遭案情逆转, 终以诬陷罪被处极刑。“郑案”的发生有其偶然性, 但却是郑命寿与朝鲜、特别是与朝鲜关西士族之间长期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审理该案过程中, 清朝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于朝鲜本国的军政动向和政治态度。只要案情性质无关重大军政问题, 清廷则尽力依法裁决、谨慎对待。不过, 在明清战争的特殊背景下, 专管朝鲜事务的清朝外交官员被赋予了更多裁决权力, 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郑案”的悲剧性。“郑案”发生后, 朝鲜方面未能积极展开营救, 反映了其“弱国无外交”的现实, 但郑雷卿的忠义精神仍得到朝鲜上下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20年代沈阳城市建设发展述论
    王凤杰, 刘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06-211. 
    摘要 ( 198 )   PDF(pc)(330KB) ( 687 )   收藏
    在欧美等国家城市建设热潮影响下, 1920 年代奉天省政府开展了以建立城市管理机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加强城市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市政改革活动, 从而促进了沈阳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加速了其早期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鸦片战争期间官民的合作与冲突———以广东民众斗争为例
    潘荣新, 宋德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12-216. 
    摘要 ( 186 )   PDF(pc)(300KB) ( 988 )   收藏
    鸦片战争期间, 围绕保卫权益这个中心, 官方与民众之间处于时而合作拒敌时而冲突对抗的动态过程。林则徐、祁贡、徐广缙等人实施了恃民拒敌的措施, 民众积极响应大力支持, 从而形成了官民合作拒敌的大好局面; 琦善、奕山、耆英等人则实施了抑民妥协的措施, 民众掀起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反官斗争浪潮。这种时合时分的行动, 一方面维护了民众利益, 另一方面也给当时的广东政局以及中英外交关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洋务运动时期学堂章程行政法特征分析
    周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17-219. 
    摘要 ( 123 )   PDF(pc)(168KB) ( 323 )   收藏
    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管理探索与转型的特殊阶段。洋务学堂作为特设行政机构, 其章程具有明显的行政法特质, 约束着学堂作为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及其权力分配。章程集行政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 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为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经验积累与文本依据。这一时期章程的特质与流变, 反映了中国新式教育与官员选任相互融合的制度化过程,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机构官僚化与教育管理集权化的制度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方法问题
    张宝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20-224. 
    摘要 ( 265 )   PDF(pc)(325KB) ( 312 )   收藏
    文艺功利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文艺真实性, 是研究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个重要问题。评说它们需坚持回到事实、站稳立场、放开视阈的方法。之后会发现, 主张文艺的社会功利性是出于中国特定现实的需要, 和文艺自律性并不矛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其理论本身, 而在于它代表着从前苏联到中国自己的立场转移; 过去把作者思想的正确和文艺的真实性相提并论, 也不尽是消极, 里面也有打破主客体截然对立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尔律治“想象”观对德国古典美学的传承与改造
    董琦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25-229. 
    摘要 ( 188 )   PDF(pc)(279KB) ( 436 )   收藏
    “想象”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核心范畴之一, 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 基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贡献, 它分别承载了超验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两种意涵, 由此开启了后世研究的基本路径。柯尔律治身为英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传承经验主义文化传统之余, 适时对其加以改造, 德国古典美学在此无疑充当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工具, 其中尤以康德与谢林的“想象”观最具代表性。通过梳理其内在相关性并比较了两者之不同, 意在彰显柯尔律治在发展“想象”学说的过程中做出的创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与人类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理论
    王小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30-234. 
    摘要 ( 183 )   PDF(pc)(293KB) ( 333 )   收藏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理论有其独创性的观点,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建树:大众文艺和文化工业批判; 指出艺术的性质与功能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 提出人类必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此中显见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艺美学理论本身发展的价值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目的论:康德为自然立法与为人立法的冲突与和解
    陶立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35-238. 
    摘要 ( 242 )   PDF(pc)(226KB) ( 308 )   收藏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 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境下, 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越审美化的迷雾
    张志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39-242. 
    摘要 ( 142 )   PDF(pc)(240KB) ( 197 )   收藏
    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 强调审美对于精神的塑造和存在价值的揭示, 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审美区域。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艺术审美的模式, 使得审美从艺术世界走向了日常生活。但是, 在审美化中, 审美受到商品逻辑的支配, 越来越多地停留于感官感受, 审美被一种无边无际的功利与物欲所包围。这种浅表的审美化使人受到异化和控制, 它张扬了感性的外观却埋葬了存在的深度, 在审美化中呈现的自我是一个没有质感、没有方向的空乏的躯壳。要超越这种浅表的审美化模式, 审美必须与价值判断相结合, 美学自身也应该与科学和伦理学相融合。在这一点上, 环境美学和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诗韵之明人接受文献初缉
    沈文凡, 孟祥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43-248. 
    摘要 ( 160 )   PDF(pc)(404KB) ( 428 )   收藏
    明人的唐代诗韵观文献异常丰富, 但迄今为止, 学界关注的还仅是诗话等评论性的诗学文献, 对明代诗人创作上对唐诗受容、接受文献几无涉及, 令人遗憾。明人的唐代诗韵观文献包括“用唐人韵”、“次唐人韵”、“和唐人韵”等类型。明代诗人的所谓“用唐人韵”、“次唐人韵”、“和唐人韵”等在具体受容、接受方式、方法上虽各有所不同, 但共同的主体意识还是对融有丰富文化、诗学内涵的唐诗的综合性、总体性、时代性的体验认同, 是以唐诗为范式的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浒传》情节指瑕
    阳建雄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49-252. 
    摘要 ( 204 )   PDF(pc)(263KB) ( 1076 )   收藏
    学界对《水浒传》情节总体上有“曲折变幻, 波澜起伏, 错综杂出, 摇曳多姿”之评, 认为情节设置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小说艺术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在情节安排方面也同时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 如情节不真实、雷同现象比较严重、情节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运用巧合手法结构情节时有“弄巧成拙”之嫌等, 是全面认识、评价这部作品时无可回避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郝浴与诸葛亮
    王振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53-255. 
    摘要 ( 149 )   PDF(pc)(174KB) ( 389 )   收藏
    郝浴是清代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志向高远, 以诸葛亮为人生楷模, 不仅推崇、羡慕诸葛亮之才, 赞美其人格精神, 而且对他的丰功伟绩作了公允、客观的评价, 并且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结局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感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俗视角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类型及模式
    周东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56-258. 
    摘要 ( 129 )   PDF(pc)(189KB) ( 284 )   收藏
    小说模式化类型化对于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文学来说是个矛盾, 但是它在通俗小说中的存在和盛行有其理由, 这和民俗类型性特征有关, 也和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接受习惯及情趣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士不可见也:欧阳修的隐身情结
    陈湘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59-261. 
    摘要 ( 179 )   PDF(pc)(168KB) ( 322 )   收藏
    欧阳修对颍州的归隐向往在他中晚年以后的诗文中经常出现。但若仔细爬梳其书信与表奏, 则会发现欧阳修所谓的“隐”其实并非实际意义的归隐, 而是一种“隐身”的需求, 凸显了欧阳修在政治高压氛围下“作茧”、“静默以安退藏”的龟缩心态。而“六一”的称号则是这种“隐身”心理的总结呈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堂书钞》成书年代考论
    郭醒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62-264. 
    摘要 ( 240 )   PDF(pc)(229KB) ( 728 )   收藏
    《北堂书钞》的成书时间, 历来被认为是在隋代, 虞世南任秘书郎之时。据《大唐新语》的记载及通过对隋唐秘书省制度、虞世南本人创作风格等的分析, 可以认定此说不确, 《北堂书钞》当成书于唐代, 虞世南任秘书监之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韩国高丽词考论
    李宝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65-269. 
    摘要 ( 178 )   PDF(pc)(341KB) ( 486 )   收藏
    据现有资料, 韩国高丽词坛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名字可考的词人计有16 人词作139首, 曾作词但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的词人14人, 无名氏作品在3首以上。前人对高丽词的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澄清。对高丽词坛的作家作品搜集不够全面, 应该还有一些词人词作有待发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化语境中的当代大众文化镜像重构
    李秀金, 吴学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270-273. 
    摘要 ( 103 )   PDF(pc)(240KB) ( 171 )   收藏
    当代产业化语境使得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美学选择。大众文化场域话语多元, 但各种话语权力并不平等, 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文化霸权。对当代大众文化来说, 始终面临宿命般被整编的可能。大众文化最终与主流意识形态合谋, 在表面的斗争、差异背后, 共同打造了持续、稳定的当代市场经济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自身也自我解构式重构了自我镜像, 走上文化大众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