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 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农村居民中存在人情消费、隔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炫耀性消费与节假日的突击性消费等。由于农村中的攀比心理的存在, 导致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 家庭中利他主义倾向导致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现象突出, 居民间的收入水平不均衡炫耀性消费与钦羡性消费, 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积淀导致词农村突击性消费增加。基于此, 现阶段政府调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应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 倡导节约性消费行为, 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等方面着手。
中图分类号:
〔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 〔2〕于洪彦、刘金星、张洪利:《东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解析》,《经济纵横》2008年第5期. 〔3〕雷蕾、李勤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经济论坛》2004年第4 期. 〔4〕杨晓兴、李岳:《基本消费理论及上海市城镇居民消费特征的演变》, 《经济研究》1997 年第9 期. 〔5〕粟树和:《关于居民消费倾向和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第55 期. 〔6〕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 《消费经济》2006年2月第1 期. 〔7〕张鹏、向家敏:《制度变迁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年第4期. 〔8〕莫鸣:《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的探讨》, 《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
[1] | 孙利天, 黄杰. 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5-10. |
[2] | 高文新, 曲波. “实事”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23. |
[3] | 童大龙, 储德银. 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实证检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32-135. |
[4] | 徐阳. 当代中国刑事审判权主体行为特征及文化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65-69. |
[5] | 王充闾. 关东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重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65-68. |
[6] | 杨太.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浑融性及其成因——从民间故事的复杂内涵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69-72. |
[7] | 张玉平. "俭以养德"对消费行为的价值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44-46. |
[8] | 文学武. 论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理结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48-1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