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游牧政治作为一种对现代政治的反思与解构, 是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的纵向思维向横向生成转变的理论企图, 在将人的欲望唯物主义化中寻求其哲学基础。在对欲望的生成性考察中, 试图说明对人性放逐的游牧式政治, 既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平面化与块茎式解读, 也是对现代政治铁笼的逃逸与反叛。与其说游牧政治是对俄狄浦斯和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不如说是对精神分裂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建构。游牧政治将欲望解辖域化后分散在个体中得以展示其动力的同时, 又在精神分裂者中得以凝聚与释放, 在冲破“理性总体化”的约束中实现欲望的“非理性游牧化”。
中图分类号:
〔1〕〔2〕〔4〕〔5〕〔6〕〔8〕〔18〕〔19〕〔20〕〔22〕吉尔· 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第155、194、18、18、19、123、23、26、27、20页. 〔3〕〔7〕〔9〕程党根:《游牧思想与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第45、99、98页. 〔10〕〔11〕〔12〕〔13〕〔14〕〔16〕〔17〕〔21〕吉尔·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第271、93、74、76、78、123、69、10页. 〔15〕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第31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 第326 -514页. 〔24〕〔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107、105页. 〔26〕〔27〕〔28〕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 第58、62、152页. 〔29〕道格拉斯· 凯尔纳、斯蒂文· 贝斯特:《后现代理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 第139页. |
[1] |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
[2] | 晏辉. 从财富到幸福: 实践推理的意义扩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20-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