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 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 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 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 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 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 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 它们是化育流行的, 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 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 另一方面, 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 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 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 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 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中图分类号:
〔1〕方东美:《中国的人生观》, 方东美:《生生之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82页. 〔2〕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诗苑书》,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第225页. 〔3〕荆浩:《笔法记》, 周积寅编著:《中国历代画论》,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年, 第257页. 〔4〕龚贤:《半千课徒画说》,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803 页. 〔5〕〔25〕〔26〕〔27〕董逌:《广川画跋》, 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 第270、276、290、288 页. 〔6〕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122页. 〔7〕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261 页. 〔8〕胡塞尔:《胡塞尔选集》, 倪良康编,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第878页. 〔9〕释原济:《苦瓜和尚画语录· 山川章》,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153页. 〔10〕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 王炳文、张金言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 第157页. 〔1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附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李日华:《紫桃轩杂缀》,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第356页. 〔13〕王微:《叙画》,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第16页. 〔14〕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 第754页. 〔15〕《山水叙论》,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第660页. 〔16〕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194 页. 〔17〕方薰:《山静居画论》,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231 页. 〔18〕〔19〕王夫之:《古诗评选》, 《船山全书》第十四册, 长沙:岳麓书社, 1988 年, 第538、672 页. 〔20〕张晶:《“感兴” :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 《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2 期. 〔21〕〔22〕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四册, 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第732、736页. 〔23〕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 第64页. 〔24〕韩拙:《山水纯全集》,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第683 页. |
[1] |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
[2] | 张金奎. 明代的驾帖与精微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39-147. |
[3] | 姚爱斌.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61-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