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历史早期“治教”融合的传统, 对后世亦有着深厚影响。明代塾师于基层社会中的社会活动, 就不仅限于“教”的范畴之内, 也包含了一些“治”的内容。塾师的终极生存目标, 也更趋向于“治”而非“教”。同时, 塾师以儒学“生员”为主体的构成状况, 亦使塾师的社会性格与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了“生员”或“士”的身份范畴之下。因此, 在明代社会中, 虽然随着私塾教育的发展, 塾师之社会规模也急剧增长, 但终因这种以职业为核心的内在聚合力的缺乏, 而未能趋向于一种职业群体的整合。
中图分类号:
〔1〕阎步克:《儒· 师· 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政统” “ 道统”关系的来源》, 《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2 期. 〔2〕《荀子》卷19《大略》, 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 第133 页. 〔3〕《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7《师弟部总论· 朱子语类· 力行》, 北京:中华书局, 1943 年, 第39810页. 〔4〕《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7《师弟部汇考· 礼记· 檀弓》, 北京:中华书局, 1943年, 第39805页. 〔5〕《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6《师友部总论· 朱子语类· 人伦》, 北京:中华书局, 1943 年, 第39799页. 〔6〕《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7《师弟部汇考· 礼记· 曲礼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43 年, 第39804页. 〔7〕《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7《师弟部总论· 性理会通· 人伦》, 北京:中华书局, 1943 年, 第39810页. 〔8〕《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交谊典》卷9《师弟部杂录· 同话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43年, 第39835页. 〔9〕〔13〕俞文豹:《吹剑录全编· 吹剑三录》,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 第70页. 〔10〕《新版增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卷28《训童门》,《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14卷, 东京:汲古书院, 2004年, 第157页. 〔11〕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8《丧祭杂说》,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第531页. 〔12〕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年, 第693页. 〔14〕管志道:《从先维俗议》卷1《推究师道重轻议》,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济南:齐鲁书社, 1995年, 子部, 第88 册, 第217页. 〔15〕吴宽:《匏翁家藏集》卷72《杜东原先生墓表》,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255册, 第700页. 〔16〕〔20〕〔23〕黄佐:《泰泉乡礼》卷3《乡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42册,第620、620、620页. 〔17〕〔24〕〔26〕黄佐:《泰泉乡礼》卷1《乡礼纲领》,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142 册, 第598、602、604页. 〔18〕黄佐:《泰泉乡礼》卷5《乡社》,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42册, 第646页. 〔19〕魏校:《庄渠遗书》卷9《岭南学政》,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267册, 第848页. 〔21〕黄佐:《泰泉乡礼》卷4《社仓》,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42册, 第631页. 〔22〕《江西通志》(雍正朝)卷91,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516册, 第99页. 〔25〕黄佐:《庸言》卷7,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济南:齐鲁书社, 1995 年, 子部, 第9册, 第611 页. 〔27〕中岛乐章:《明代乡村の纷争と秩序》, 东京:汲古书院,2002年, 第256页. 〔28〕宋濂:《文宪集》卷23《故诸暨陈府君墓碣》,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224册, 第277 页. 〔29〕倪谦:《倪文僖集》卷29《儒士萧先生墓志铭》,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1245册,第562页. 〔30〕洪先:《理田古愚公传》, 《理田李氏宗谱传》, 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清刻本. 〔31〕赵南星:《味檗斋文集》卷10《明敕赠吏科都给事中继川魏公碑》, 《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 第2447 册,第399 -400 页. 〔32〕丘浚:《大学衍义补》卷49《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712册, 第586页. 〔33〕陆深:《俨山集》卷74《监察御史郑公墓志铭》,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1268册, 第474页. 〔34〕黄佐:《泰泉乡礼》卷1《乡礼纲领》、卷2《乡约》、卷3《乡校》、卷5《乡社》,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第142册, 第594、604、615、639 页. 〔35〕〔40〕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8《处馆说》,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第545、545 页. 〔36〕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上册, 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年, 第234页. 〔37〕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297 -313 页. 〔38〕《苏州府志》(光绪朝)卷94《人物二十一》, 《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第五号,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6年, 第2274页. 〔39〕凌濛初:《拍案惊奇》卷10, 长沙:岳麓书社, 1989 年, 第91页.__ |
[1] | 齐勇.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39-46. |
[2] | 〔美〕康文林. 清末科举停废对士人文官群体的影响——基于微观大数据的宏观新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56-166. |
[3] | 王桂东. 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60-168. |
[4] | 杨鑫. 汉魏六朝迎吏制度的变迁——六朝士族政治的一个侧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66-176. |
[5] | 田雨.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56-164. |
[6] | 姜海军. 明后期政治变局下心学、理学的消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21-125. |
[7] | 渠桂萍. 阎锡山政制革新中的士绅名流“参政”——兼与清代比较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98-106. |
[8] | 伍玉西. 澳门与马尼拉关系的开始——1579—1584年间赴澳门的西班牙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32-141. |
[9] | 刘晓东. 明初庶吉士制度谫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2-19. |
[10] | 晁中辰. 明永乐帝为柯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20-23. |
[11] | 赵轶峰. 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43-152. |
[12] | 陈宝良. 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6-136. |
[13] | 叶锦花.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37-144. |
[14] |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147. |
[15] | 陈宝良. 不务本业:明代社会群体之角色转换与业余精神之勃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27-1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