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形而上学在其产生的初端就蕴含着形而上学本身的旨趣、规定与功能, 形而上学作为“高端的”本体论理论顶点本质上面对着神性的“纯粹”“至上”的对象, 但仍然隐含着对“在世”处境与境遇的表达以及对“实践”功能的间接回应。形而上学尽管“高耸入云”, 实质上却是以抽象的方式迂回地说明了其“在世”和“实践”的重大问题。而且形而上学的历史也证明了形而上学有其与“在世”相互关联、与“实践”相互翻转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形而上学的“在世”规定与“实践”功能问题上提出的变革性思路。
中图分类号:
〔1〕陆杰荣:《形而上学与境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137 -154页. 〔2〕海德格尔:《路标》,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第140页. 〔3〕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 孙周兴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年, 第34页. 〔4〕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熊伟、王庆节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第19页. 〔5〕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演讲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73页. 〔6〕高清海:《哲学的憧憬》,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第92页. 〔7〕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43页. 〔8〕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 童奇志、王海鸥译,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年, 第287页. 〔9〕邓安庆:《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 期. 〔10〕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第17页. 〔11〕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9页. 〔12〕卡尔· 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王德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 第150页. |
[1] | 段忠桥.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8-38. |
[2] |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
[3] | 尚杰. 用形而上学语言否定形而上学——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对列维纳斯“他者”的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81-86. |
[4] | 程广云.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52-159. |
[5] | 白刚.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0-176. |
[6] |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
[7] |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11. |
[8] | 杨晓. “内蕴形而上学”的文化本体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2-20. |
[9] | 张宗艳. 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25. |
[10] |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
[11] | 路强. 环境伦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1-16. |
[12] | 高文新,苗苗. 中国当代哲学建构方向的思考——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5-10. |
[13] | 李义天,张容南.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22. |
[14]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
[15]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5-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