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0 ›› Issue (2): 207-209.

• 当代中国美学建构 • 上一篇    

“文化转向”视阈下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佟晓梅   

  • 出版日期:2010-03-15 发布日期:2018-11-16
  • 作者简介:佟晓梅, 1972年生,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辽宁锦州121013)。

  • Online:2010-03-15 Published:2018-11-16

摘要: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 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 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 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关键词: 文化转向,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 H059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第29页.
〔2〕王洪涛:《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文化转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第212 页.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中国翻译》2003 年第1 期.
〔5〕勒菲弗尔:《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第37页.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第298页.
〔7〕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7页.
〔8〕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92页.
〔9〕黄四宏:《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年第2期.
〔10〕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107页.
〔11〕钱钟书:《谈艺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698 -699页.
[1]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2]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3]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4] 谭安奎. 洛克式自然财产权与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20.
[5] 周启超.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论的中国之旅--以"陌生化学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90-199.
[6] 陈立新.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89-97.
[7] .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20.
[8] 郭晶. 现当代主体性哲学的合理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33-35.
[9] 陈水勇. 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主体性的出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21-24.
[10]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20-224.
[11] 智广元. 翻译型理论还原进路及其困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42-44.
[12] 郝军, 史国强.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204-206.
[13] 李国俊, 王遇. 理性的向度及其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33-36.
[14] 徐碧辉. 中国实践美学60 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24-31.
[15] 李广昌. 哲学的主体性追问及其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9-1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