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这一阶层的本质属性可定位为“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新的社会阶层概念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它的突出特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受益者的统一, 这个统一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 它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力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
中图分类号:
〔1〕卢汉龙、杨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年.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3〕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
[1] | 韩庆祥, 张洪春.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3. |
[2] | 陆剑杰. 论新全球化时代的人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8. |
[3] | 臧要科, 欧阳雪榕. 孔子人学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9-22. |
[4] | 王伦光. 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27-32. |
[5] | 陈丽杰. 代价论与人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33-35. |
[6] | 孙燕, 张国珍.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条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28-30. |
[7] | 罗文东. 论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的人道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36-40. |
[8] | 安维复. 社会建构主义与网络社会的人学——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34-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