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耆英是中国外交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近代转变时期的封建官员, 其夷务思想, 带有明显的愚昧成分; 其制夷方法, 带有封建官僚的智术狡黠; 其办理夷务的一个结果, 是中国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此期间的耆英, 对西方国家的某些认识是较为清醒的, 也曾提出过一些可贵的制夷思想。耆英虽算不上开明、进步的外交家, 但却是一位力图重新认识夷人、探求制夷之策的“ 夷务” 大员;; 虽然未必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主战者, 但亦决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是一位可耻的卖国者、投降派。
中图分类号:
〔1〕〔13〕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后的中英抗争·资料篇》, 东京:岩波书店, 1964 年, 第311 、273 -274 页. 〔2〕李少军:《试论耆英的投降外交》, 《武汉大学学报》1990 年第3 期. 〔3〕陈:《黄恩彤与鸦片战后外交》,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 编,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386 -387 页. 〔4〕王中茂:《重评耆英的外交活动与思想》,《史学月刊》2006年第12 期. 〔5〕王尔敏:《耆英外交》,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 编,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375 -362 页. 〔6〕〔10〕〔11〕〔22〕〔23〕〔25〕〔27〕〔28〕〔29〕〔30〕〔33〕〔34〕〔42〕〔43〕〔44〕〔45〕〔47〕〔48〕〔49〕〔50〕〔51〕〔52〕〔53〕〔54〕〔55〕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 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64 年, 第2644 - 2648 、2644 - 2648 、2471 、2263 、2278 、2763 、2743 、2712 、2704 、2746 、2320 、2313 、2390 、2518 、2556 、2518 、2556 、2591 、2406 、2510 、2595 、2565 、2544 、2509 、2524 、2548 、2549 页. 〔7〕〔8〕〔9〕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译:《清史译丛》第5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第226 —227 、228 —230 、231 —233 页. 〔12〕〔15〕〔16〕〔19〕〔21〕〔24〕〔26〕〔31〕〔35〕〔38〕〔40〕〔41〕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6 册,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 年,第2995 、2971 、2992 -2993 、2912 、2943、2942 、2862 、3120 、2995 、2869 、2954 、2977 页. 〔14〕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鸦片战争史料选译》,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347 页. 〔17〕王铁崖等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 册, 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 第32 页. 〔18〕〔20〕〔3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 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423 —424 、424 、434 页. 〔32〕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4 册,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 年, 第2169 页. 〔36〕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译:《清史译丛》第4 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251 页. 〔37〕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1 卷, 北京:三联书店, 1952 年,第79 页. 〔3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 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434 页. 〔46〕〔56〕〔5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3 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第471 、466 、468 -472 、465 页. 〔5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 贺麟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 第57 页. |
[1] | 〔美〕康文林. 清末科举停废对士人文官群体的影响——基于微观大数据的宏观新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56-166. |
[2] |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
[3] | 陈高华. 政治与反政治——论阿伦特对霍布斯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1-26. |
[4] | 马勇. 甲午前清政府“朝鲜方略”再检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39-150. |
[5] | . 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8-163. |
[6] | 程龙. 德国汉学家夏德及其中国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69-174. |
[7] | 李孝迁. “制造国民: 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56-162. |
[8] | 祖金玉, 闫夏. 早期驻外使节与晚清海防近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59-162. |
[9] | 张卫明.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中法战争期间双方对国际法的不同态度及运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19-124. |
[10] | 张涛. 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25-131. |
[11] | 向中银. 论晚清时期外籍雇员的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30-135. |
[12] | 李皓. 浅析盛京将军赵尔巽的奉天警务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50-155. |
[13] | 肖俊生. 晚清酒税政策的演变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50-155. |
[14] | 耿向东, 顾新荣. 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52-159. |
[15] | 马鸿. 晚清留美教育潮流的嬗变--从美国对待我国留学生态度的视角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60-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