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1): 144-149.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

党圣元   

  • 出版日期:2008-01-20 发布日期:2018-11-21
  • 作者简介:党圣元, 1955 年生, 湘潭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 Online:2008-01-20 Published:2018-11-21

摘要: 对话是揭示和实现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通过中西、古今两个维度来实行这种对话, 应该成为我们探究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的一个汇交点,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和价值或许在这种持续而深入的跨越文化时空的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和关注。在对话的过程中, 超越中西、古今文化二元对立的认识与评价模式, 尊重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空的文论话语系统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强调平等性、包容性,对于对话之有效性至关重要。理想之对话, 应该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和多种张力的思想过程, 而此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 并且呈现为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对话, 当代性, 古今, 中西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夏镇平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年, 第11 页, 63 页.
〔3〕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 第358 页.
〔4〕巴赫金:《文本问题》、《1970 —1971 年笔记》,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四卷,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第302页, 393 页.
〔5〕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曹卫东、付德根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年, 第53 -89 页.
〔6〕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214 -216 页.
〔7〕钱钟书:《谈艺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序” , 第1 页.
〔8〕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第52 -58 页.
[1] 段建军.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64-171.
[2] 〔韩〕吴淳邦.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82-189.
[3] 黄一.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68-176.
[4] 程金海. 文本即事件:对话视域中的审美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12-215.
[5] 张法. 身体美学:话语缘起 中西异同 行进难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07-211.
[6] 殷晓燕. 文化语境与 “文学经典” 的释义——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30-233.
[7] 张仁香. 梁宗岱对“象征”中国化的独特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66-170.
[8] 刘刚, 逯宏. 评方铭著《战国文学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19-221.
[9] 杨祥银. 近代香港医疗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09-213.
[10] 孙利天. 中国哲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4-7.
[11] 沈其新, 田旭明.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双重解读与哲学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38-41.
[12] 仇敏. 论诗性主体的特性和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86-190.
[13] 贺来. 辩证法对话维度的当代复兴---从伽达默尔解释学与辩证法的深层结合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4-11.
[14] 石云涛. 北魏中西交通的开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45-152.
[15] 文军, 唐忠毛.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