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3): 192-197.

• 现代汉语演进与文学创新 • 上一篇    下一篇

"普通"的微言大义--- "文化革命"视域下的瞿秋白"普通话"思想

杨慧   

  • 出版日期:2009-05-15 发布日期:2018-11-21
  • 作者简介:杨慧, 1978 年生, 文学博士, 厦门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福建厦门361005 )。

  • Online:2009-05-15 Published:2018-11-21

摘要: 瞿秋白的"普通话"思想是其"文字革命"思想的核心和目标, 浸透着"文化革命"的逻辑。瞿秋白的"普通话"思想建构了追求绝对语言平等权利的语言乌托邦, 并把革命作为这一乌托邦的底色, 而语言又成了生成革命主体、营造革命认同的战斗堡垒。在"文化革命"视域下辨识其"普通话"思想的微言大义, 具有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 瞿秋白, 普通话, 文化革命, 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 〕〔2 〕〔3 〕〔17 〕〔33 〕〔36 〕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 《瞿秋白文集》(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 第646 、650 、645-650 、646 、646 、647 页.
〔4 〕〔7 〕〔8 〕〔9 〕〔10 〕〔11 〕〔12 〕〔13 〕〔16 〕瞿秋白:《新中国的文字革命》,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 第315 、280 、282 、283 、284 、295 、305 、294 、297 页.
〔5 〕В. М.阿尔帕托夫:《苏联20 、30 年代的语言政策:空想与现实》, 陈鹏译, 《民族译丛》1994 年第6 期.
〔6 〕〔29 〕〔30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 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 北京:华北大学出版社, 1949 年, 第40 、41 - 42 、41-42 页 - 42 、41-42 页..
〔14 〕〔15 〕〔18 〕〔19 〕〔20 〕〔21 〕〔24 〕〔34 〕〔35 〕瞿秋白:《罗马字的中国文还是肉麻字中国文》, 《瞿秋白文集》(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 第673 、673 、671 、670 、671 、661 、674 、654 、673页.
〔22 〕黎锦熙:《"大众语"和"标准国语" 》, 《国语周刊》第154期,1934 年9 月8 日.
〔23 〕黎锦熙:《国语周刊发刊词》, 《国语周刊》第1 期, 1931 年9 月5 日.
〔25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简编》, 上海:时代出版社,1948 年, 第172 页.
〔26 〕瞿秋白:《论大众文艺》, 《瞿秋白文集》(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 第865 页.
〔27 〕〔28 〕〔39 〕〔40 〕〔41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瞿秋白文集》(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 第858 、858 、860 、861 、860 - 861 页 - 861 页..
〔31 〕胡以鲁编:《国语学草创》,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2年, 第93 页.
〔32 〕刘复(刘半农):《国语问题中的一个大争点》, 《国语月刊》第1 卷第4 期,1922 年5 月20 日.
〔37 〕〔43 〕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 《瞿秋白论文集》,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5 年, 第937 页, 第934 页.
〔38 〕宋阳(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 《文学月报》第1 卷第1 期, 1932 年6 月10 日.
〔42 〕瞿秋白:《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第427 页.
〔44 〕瞿秋白:《乱弹新英雄英雄的言语》, 《瞿秋白文集》(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第323 页.
〔45 〕易嘉(瞿秋白):《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 《北斗》第2 卷第2 期, 1932 年5 月20 日.
〔4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125 页.
〔47 〕〔48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姚仁权译,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年, 第395 、421 页.
[1] 颜翔林.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45-50.
[2] 马建高.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9-66.
[3]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4]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41.
[5]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6] 周乐诗. 清末小说中的女权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27-231.
[7] 陈庆超. 循环、永恒与期望:从时间维度看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36-18.
[8] 田启波, 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9-11.
[9] 胡明. 从“五四”到“无产阶级新五四”———瞿秋白“文化革命”情结剖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71-179.
[10] 彭维锋. 欧化文艺与左翼文学:瞿秋白的“五四”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0-184.
[11] 仇昉. 海上乌托邦:一个时代幻梦的终结--一笠园主旨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93-298.
[12]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17-123.
[13] 武斌. 近代欧洲的“中国形象”及其乌托邦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17-121.
[14] 张木荣. 论马尔库塞浪漫本体论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18-1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