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4): 151-154.

• 艺术观:本质与规范 • 上一篇    下一篇

空间美学:生存论视阈下空间的审美意蕴

谢纳   

  • 出版日期:2009-07-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谢纳, 1973 年生, 文学博士,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辽宁沈阳110036 )。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6JC75011 - 44009 );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07BZW011 )

  • Online:2009-07-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空间转向"对当代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变了传统学科的面貌, 形成了多学科发展的态势。在其影响下, 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相互交叉渗透, 由此建构起一种关于空间的美学理论。空间美学探究空间生存性、空间审美性与空间体验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为当代美学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域和资源。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理论, 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 

  • B016.9

〔1 〕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第18 页.
〔2 〕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第400页.
〔3 〕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和文本性》,阎嘉:《文艺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35 页.
〔4 〕Lef 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press ,1991 , p. 22 .
〔5 〕〔6 〕何光沪编:《蒂里希选集》,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第1119 、1119 - 1120 页.
〔7 〕〔8 〕〔9 〕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第7 - 8 页 - 8 页..
〔10 〕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第180 页.
[1]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2]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