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 分别用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来界定人性或人的本质, 致使人们对马克思人性论的理解发生分歧。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 这三者构成了马克思人性论的内在逻辑链条: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因, 而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实现和满足了人的需要, 同时也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关系, 形成人类社会, 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
中图分类号:
〔1〕〔3〕〔4〕〔5〕〔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67 、66 -67 、67 、79 、60 页. 〔2〕〔10〕〔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96 、24 、24 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第439 页. 〔7〕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 第59 页. 〔8〕彼得罗夫斯:《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 第168 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9 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第86 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 第734 页. |
[1] | 陈高华. 积极生活与劳动辩证法——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方法论根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9-35. |
[2] | 张昱. 社会工作:从本质上实现人的改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42-49. |
[3] | 徐景一 于桂兰. 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20-127. |
[4] | 唐鑛,胡夏枫. 网约工的劳动权益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09-115. |
[5] | 魏旭. 论市场价值及其与平均价值、市场价格的辩证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4-60. |
[6] | 李亚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劳动收入的双重效应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37-41. |
[7] | 熊新发.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趋势下的雇主策略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04-108. |
[8] | 张衔,陈长宽. 劳动治理型企业的新古典范式理论演进与评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06-116. |
[9] |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20. |
[10] | 赫国胜,柳如眉.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收入差距收敛效应分析——基于东中西部2000—2012年面板数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94-100. |
[11] | 魏下海. 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来自G20的经验证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06-113. |
[12] | 徐景一. 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86-90. |
[13] | 王林平, 高云涌. 作为主体的劳动时间——《资本论》及其手稿时间观的存在论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1-16. |
[14] | 张衔, 徐延辰. 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定量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95-102. |
[15] | 张文喜. 从“犹太人问题”的解决之道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底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2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