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哲学  社会学  法学  经济学  历史学  文学 
    哲学
    方法论抑或存在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考
    宋友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4-6. 
    摘要 ( 260 )   PDF(pc)(142KB) ( 560 )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为特征的, 它把价值理想与现实基础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种价值理想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也是以它的存在论为基础的。这种存在论是基于人的价值理想诉求而展开的感性实践活动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与发展。离开了存在论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就成为无根的浮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体系
    戴景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7-9. 
    摘要 ( 269 )   PDF(pc)(141KB) ( 1099 )   收藏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 分别用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来界定人性或人的本质, 致使人们对马克思人性论的理解发生分歧。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 这三者构成了马克思人性论的内在逻辑链条: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因, 而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实现和满足了人的需要, 同时也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关系, 形成人类社会, 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视域的发展问题
    王文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0-13. 
    摘要 ( 254 )   PDF(pc)(182KB) ( 112 )   收藏
    从实践生存论视域看, 发展就是人之生存的自觉自为形态。发展并不是外在于生存, 而是生存的内在特质, 人们正是通过发展的方式生存。发展观与生存论紧密地关联着, 不同的发展观影响着不同生存观的确立。在全球发展和后工业文明语境之中, 我国新型生存方式的建构须实现和谐生存、物质和精神协调的生存、人文理性和科技理性相平衡的生存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辩证法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青年卢卡奇哲学思想评析
    郑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4-17. 
    摘要 ( 242 )   PDF(pc)(185KB) ( 203 )   收藏
    青年卢卡奇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现代性辩证法而出现的, 为我们揭示出历史本身从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他的这种现代性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层面上的现代性批判话语, 更包含着本体层面上的某种超越机制。在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维度方面, 卢卡奇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而其现代性批判只有置于整体的现代性辩证法理论中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如果将现代性辩证法理解为一个整体的东西, 那么现代性批判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由于卢卡奇的现代性辩证法是以思辨的方式来完成的, 他的“ 阶级意识”与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一样, 为我们上演了一个阶级的精神成长历程, 这就注定了“ 物化” 理论的失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论中的隐喻研究
    顾林正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8-21. 
    摘要 ( 317 )   PDF(pc)(180KB) ( 658 )   收藏
    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思维表现为概念结构的映射, 其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知识论中存在着大量使用隐喻的现象, 因此, 厘清隐喻和知识的关系, 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问题, 恰当地运用隐喻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哲学视域:绿色科技的时代规范与研究进展
    包庆德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22-24. 
    摘要 ( 258 )   PDF(pc)(157KB) ( 873 )   收藏
    科技是把双刃剑, 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凸现出来的, 其实质是一种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 是当今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 而无害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 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
    从“农民”走向“公民” :农民工符号的内涵及农民工问题的本质
    张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25-30. 
    摘要 ( 296 )   PDF(pc)(264KB) ( 340 )   收藏
    农民工概念包含“ 农民” 与“ 打工” 两个异质性范畴, 表明当前中国存在着前现代性与现代性两种因素; 中国语境下的农民工现象, 不是一般现代化意义上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其本质具有双重性, 即既要实现农民的“ 市民化意愿” , 又要满足农民的“ 公民化诉求” , 二者复合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基于上述双重本质, 当前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思路应该是, 如何实现“农民”向现代“ 市民” 和“ 公民” 的转换; 相应地, 在实践上衡量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是否有效, 其基本尺度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否推进了“ 乡村农民”向“ 城市市民” 的转变; 能否促进“ 城市市民” 向“ 现代公民” 的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考察———以土地财产权为视角
    李芳, 张英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31-33. 
    摘要 ( 240 )   PDF(pc)(151KB) ( 960 )   收藏
    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权益保障。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从公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高效率。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反映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对集体所有制最早作了理论设想, 苏联首次将集体所有制付诸实施。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照搬苏联模式进行了集体所有制的建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使家庭承包制得以生成和迅速推广。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发展的生态学模式研究
    于莉, 侯钧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34-36. 
    摘要 ( 303 )   PDF(pc)(156KB) ( 639 )   收藏
    城市生态学这一城市社会研究范式, 指引了城市社会学发展方向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直到当代对城市的生态学分析仍是城市社会学的主流, 并被其它城市研究方法所借鉴。城市生态学家从生态学视角对城市发展进行研究, 形成了城市发展的过程研究模式、空间研究模式和功能研究模式。城市生态学作为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开创理论和城市研究的主流流派, 其研究视角和理论论述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验证和发展, 其中的很多内容对我国城市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职能社区化的问题与选择
    卢爱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37-39. 
    摘要 ( 260 )   PDF(pc)(139KB) ( 990 )   收藏
    政府职能社区化是中国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源于体制惯性和政府偏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选取了垂直整合方式转移职能, 导致社区内卷化。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政府和社区体制综合改革, 构设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价值
    马瑞香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40-43. 
    摘要 ( 351 )   PDF(pc)(194KB) ( 426 )   收藏
    概念整合理论推动了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的发展, 对于解释语言形式和意义、意义生成机理具有科学的阐述力, 用概念整合理论去研究语言形式的构架、音乐、双关语、幽默、浮现意义等语言现象, 可以解决修辞学无法说清的问题。概念整合理论在消融语言后面的认知冰山的同时, 改变了传统的客观世界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揭示了意义生成的客观世界与心智世界的概念关系; 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意义与心智的关系; 概念压缩与消退的关系; 意义整合与浮现的关系; 概念与概念的映射连通关系; 意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语言与科学的关系。有益于推进认知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化视角对中美教育创新激励的比较
    李怀, 张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44-48. 
    摘要 ( 307 )   PDF(pc)(231KB) ( 907 )   收藏
    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教育又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美国之所以能够引领全球的创新潮流, 原因即在于其教育在激励创新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创新匮乏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教育的落后。文化差异是造成中美教育差别的主要因素, 只有培养“公民” 的教育, 才能最大化地挖掘出学生的个性, 而个性的释放正是激发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高等教育为例
    张应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49-51. 
    摘要 ( 228 )   PDF(pc)(139KB) ( 246 )   收藏
    各种实验表明, 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可以应用于教育。借鉴这种质量管理理念, 在学校建立督导评估评教制度, 通过引进社会力量的评估、信息反馈等途径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制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指标体系, 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
    从诉讼可能性看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优势
    阎愚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52-55. 
    摘要 ( 270 )   PDF(pc)(190KB) ( 761 )   收藏
    诉讼可能性是指纠纷最终能够付诸诉讼的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因为任何一个原则或规则的适用及任何一条法律的形成都应该能在客观上增加纠纷的诉讼可能性。“ 巴布科克诉杰克逊案” 表明,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能够增加国际私法案件的诉讼可能性, 从而体现出该原则的优势与价值。当然, 当事人的诉讼预期价值也有可能因为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上的过于灵活而降低。毕竟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个较为“ 弹性” 的原则, 对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的限制, 特征性履行是其中较有成果的方式。特征性履行通过给最密切联系原则添加若干推定, 一方面为该原则的适用指引了方向, 一方面又限制了该原则的滥用, 实现了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从而保证了当事人诉讼的预期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量刑功能的程序化:轻刑化的另一种思考
    王戬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56-59. 
    摘要 ( 231 )   PDF(pc)(186KB) ( 578 )   收藏
    程序性规制的分流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有利于量刑个别化、法定化、科学化,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量刑裁量权形成规则化的制约。轻刑化一定意义上给量刑功能的程序化规制打开了空间, 影响量刑的因素超越实体领域而大范围步入程序领域。程序规制量刑功能的实践回应既是传统刑罚理论突破的要求, 也是刑事诉讼内在价值协调统一的结果。在程序规制维度上保障量刑权的规范运行, 有利于转变视角, 对已经出现的实践回应给予理论支撑, 并带动程序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经济立法价值论
    曹锦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60-62. 
    摘要 ( 222 )   PDF(pc)(144KB) ( 142 )   收藏
    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形态; 循环经济立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循环经济立法所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价值, 必将对传统的法律价值体系起到充实和更新作用, 并因此影响法制建设, 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完善的法律机制, 确保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把和谐社会建立在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孟德斯鸠的地理法学思想及对我国立法的影响
    周莹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63-65. 
    摘要 ( 314 )   PDF(pc)(139KB) ( 727 )   收藏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研究宏观法律时也要强调法的外部联系。孟德斯鸠有关地理法学思想表明他是从物质原因中去探寻历史的必然性, 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有许多局限, 但这种研究方法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直到今天对我们立法仍有启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和解的理念与框架———社会学进路的学理阐释
    张倜, 徐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66-69. 
    摘要 ( 250 )   PDF(pc)(188KB) ( 432 )   收藏
    在社会学视野中, 被害人与被告人均有通过和解解决纠纷、对案件进行非刑罚理的合理要求。刑事和解在正式法律制度的荫蔽下运行。刑事和解是刑事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的重要表征。中国和谐社会图景里, 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在刑事领域治理中同样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第五媒体的法律规制与完善
    卞地诗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70-72. 
    摘要 ( 243 )   PDF(pc)(142KB) ( 361 )   收藏
    手机短信被称为“第五媒体” 。随着手机短信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新的沟通方式, 不良短信己成为人们普通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手机不良短信进行专门立法。当下我们亟待从民法、刑法、行政法角度规制不良短信, 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与贫困的研究述评
    李钊, 王舒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73-77. 
    摘要 ( 291 )   PDF(pc)(237KB) ( 593 )   收藏
    推进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金融自由化潜在的贫困成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经济增长并不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而且金融自由化可能对穷人带来不利影响, 恶化贫困问题。政府应当将消减贫困作为与促进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采取谨慎和循序渐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WTO 时代财政支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创新研究
    张华新, 林木西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78-81. 
    摘要 ( 269 )   PDF(pc)(196KB) ( 202 )   收藏
    我国已经结束作为WTO 新成员国的过渡期, 进入后WTO 时代,WTO 通过建立规则在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也限制了财政支持政策的独立性。WTO 作为不完全契约, 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机制, 为一国的财政支持政策与WTO 规则协调提供了依据。而与正式机制相比, 非正式协调机制更具有灵活性。WTO框架内的财政支持政策在政策设计上需要考虑多边贸易条件, 依据机制设计理论对财政支持政策进行研究表明, 最优的政策设计应具有激励相容的性质。同时, 由于贸易领域的财政支持政策受到限制, 非贸易领域的政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宋维佳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82-86. 
    摘要 ( 346 )   PDF(pc)(325KB) ( 866 )   收藏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很多, 对外直接投资是加快产业调整的进程,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根据对产业传导效应的分析, 结合产业转移全球化和产业升级全球化的变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目标应设为以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 以此来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 资源开发业作为重点投资产业, 这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 服务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热点, 可作为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为提高国际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应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产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开发区制度创新扩散的微观机理与实证分析
    王家庭, 季凯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87-91. 
    摘要 ( 284 )   PDF(pc)(337KB) ( 311 )   收藏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开发区制度创新扩散的微观机理, 对我国开发区制度创新扩散进行实证研究, 可以发现, 以开发区建设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扩散曲线呈现“ S 形” , 符合创新扩散的一般规律; 我国开发区制度创新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供给主导型扩散阶段、需求主导型扩散阶段、制度创新进入权竞争阶段和中间扩散型等四个阶段, 符合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扩散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对高科技企业资金投入的制度创新分析———基于西部的研究
    吉亚辉, 冯进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92-94. 
    摘要 ( 240 )   PDF(pc)(155KB) ( 221 )   收藏
    高新技术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高科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因此,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变政府科技资金无偿投入的状况、化解高科技科投入的风险变得至关重要。在以西部为例进行分析后发现, 通过对高科技企业资本化投入的制度创新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因素对公共部门管理者注意力分配的影响研究
    曹大友, 熊新发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95-98. 
    摘要 ( 299 )   PDF(pc)(199KB) ( 326 )   收藏
    研究组织因素对管理者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不仅为探索从组织角度如何引导和分配决策者的注意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且对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访谈问卷调查广州、重庆、武汉、柳州四省市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公共组织内部的各项工作在处理上越有明确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或惯例, 组织内部的层次极数就越多; 部门横向分工越细致, 管理者的工作目的就越多元化; 公共部门的直接下属数量越多, 其注意力焦点转移的就越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内部控制:西方的实践与中国的探究
    白玮, 赵国杰, 李文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99-101. 
    摘要 ( 251 )   PDF(pc)(148KB) ( 235 )   收藏
    企业内部控制是旨在为企业规避风险、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提交可靠的财务报告并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活动过程。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短、问题多。通过探究西方实践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比较并发现中国企业实践中的问题, 可以寻求到应解决的理论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生产能力选择对过度竞争现象形成的影响分析
    蒋满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02-106. 
    摘要 ( 322 )   PDF(pc)(240KB) ( 196 )   收藏
    企业的生产能力之所以会出现“ 过剩” 现象, 生产能力本身所具有的沉淀性特征应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沉淀成本使得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具有某种程度的承诺性, 即企业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就有可能在未来各期都存在于市场上并随时可以运用这些生产能力来增加产量而不会轻易地去降低自己的产量; 既然生产能力具有了承诺特性与策略效果, 那么继续发展下去的结果就难以避免地会形成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并进而引发现实中的过度竞争现象。此外, 进入遏制、有限度的进入容纳以及重复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博弈均衡也会形成剩余的生产能力和最终引发现实中的过度竞争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政策选择
    连家明, 王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07-110. 
    摘要 ( 239 )   PDF(pc)(195KB) ( 439 )   收藏
    与传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路相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协调、可持续以及分配上的公平与正义。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但过热倾向也有所显现。宏观经济运行中凸现出的诸多难点, 包括经济“ 内外失衡” 、生态环境约束以及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等, 恰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特别加以解决的问题。与上述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相适应, 今后宏观政策取向应在调整财政政策重心、完善要素价格体系、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不断实现体制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着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部崛起中的县域经济发展
    卢珂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11-113. 
    摘要 ( 220 )   PDF(pc)(160KB) ( 216 )   收藏
    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区位等综合资源优势集中在县域,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升中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因素, 又有现实条件的影响,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 发展中部县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中部地区应结合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等现状, 充分认识并发挥其比较优势, 正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迎难而上, 逐步解除县域经济发展阻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体育保险发展及对策
    李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14-117. 
    摘要 ( 344 )   PDF(pc)(190KB) ( 182 )   收藏
    体育保险对于我国保险界和体育界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目前我国体育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而保险供给严重不足。应以奥运保险为契机推动我国体育保险发展, 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加强体育保险立法体系建设, 保险监管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扩大经营体育保险的主体规模, 体育保险的经营机构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体育保险的运营水平,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刺激国民体育保险需求, 加快我国体育保险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
    徐进, 李作学, 王前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18-120. 
    摘要 ( 285 )   PDF(pc)(161KB) ( 192 )   收藏
    在隐性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的时代, 企业技术转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技术采用方企业从技术提供方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殊性、技术转移方式不同、技术转移双方客观背景及主观认知和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差异, 使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受到了一定制约。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 可以提出相应的消解对策建议, 力求对实现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思考
    王亦虹, 赵国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21-124. 
    摘要 ( 239 )   PDF(pc)(292KB) ( 566 )   收藏
    人因失误已成为影响现代复杂社会系统安全最大的因素, 而且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 人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人因失误的安全文化根源, 企业应努力构建以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为主体,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基于时期和时点两种时间视角、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环境两种空间环境视角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住房政策的价值冲突与平衡路径
    张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25-127. 
    摘要 ( 280 )   PDF(pc)(145KB) ( 328 )   收藏
    转型中国经济适用型住房政策执行的结果, 是经济适用型住房的事实供给不足, 其实质是经济适用型住房的政策价值———“居者有其屋” 与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多元化的利益博弈存在着非一致性。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其执行过程中, 之所以产生价值属性与利益诉求的矛盾, 就在于作为政策制定的中央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地方政府和作为政策目标具体指向的房地产商以及体现为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居民之间, 缺乏相互调适的政策利益选择, 并直接导致住房政策执行对政策制定目标的实际偏离。探寻住房政策价值与利益诉求相一致的平衡路径, 应严格区分住房政策的社会保障属性和房地产政策的经济属性, 通过财税制度改革, 实现住房产权交易主体的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姜欣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28-130. 
    摘要 ( 293 )   PDF(pc)(142KB) ( 442 )   收藏
    基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 结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 可以认定, 我国农业经济要快速稳定发展, 必须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学
    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赵永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31-138. 
    摘要 ( 944 )   PDF(pc)(337KB) ( 3806 )   收藏
    “ 澶渊之盟”有关“ 兄弟之国” 的约定对宋辽百年和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有关“ 岁币”的约定以及双方领土利益的驱使, 又为双方“ 友好”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最终导致宋辽关系的破裂。“ 澶渊之盟” 及其以后的宋辽百年之好不是宋朝“ 用金钱买来的和平” , 而是宋朝用其完全可以和辽朝抗衡的实力换来的“ 和平” 。实际上, “澶渊之盟” 对宋辽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 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盟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体制与澳门模式差别性研究
    王巨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39-144. 
    摘要 ( 354 )   PDF(pc)(323KB) ( 783 )   收藏
    清政府对广州地区外国人与澳门地区外国人的政策有很大差别, 这些政策差别形成了带有很大差异性的广州体制和澳门模式。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 广州体制更多地表现出“ 以商制夷” 的特征, 澳门模式更多地是表现出“ 以夷制夷” 的性质, 澳门葡萄牙人享有比广州地区外国人更多的自治权利。在贸易税收政策方面, 澳门葡萄牙人虽然在贸易规模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但在税收政策方面却享受着比广州外国人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涉外司法制度方面, 由于广州地区与澳门地区涉外民商事冲突焦点的不同, 清政府调整处理中外民商事纠纷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对于最应具有统一性的涉外刑事案件处理, 二者居然也有差别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强硬到妥协———白鹅潭事件中的英国政府
    徐静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45-151. 
    摘要 ( 548 )   PDF(pc)(309KB) ( 465 )   收藏
    1923 年, 广州政府争取关余, 演化为“ 白鹅潭” 事件。英国作为关余交涉的主要当事国, 与“ 白鹅潭” 事件的主要推动者, 本来试图以炮舰政策解决关余问题。但由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广州政府进行了刚柔并济的外交努力; 列强则各有图谋, 无意助其实施强硬政策; 加之英国政府内部的诸多压力, 英国政府的政策经历了由强硬到妥协的转变。该事件的解决也是广州政府革命外交的重大胜利, 并对其后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王室与苏氏之争看周王朝的王畿问题
    于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52-156. 
    摘要 ( 484 )   PDF(pc)(239KB) ( 1614 )   收藏
    春秋初年王室与苏氏由于温、原等封邑产生的矛盾的原因、过程显示, 周王室的王畿实际上是一个变化的范围。西周时期的王畿面积要远小于目前的一般认识, 是一条狭长地带, 西畿远大于东畿。而春秋初年东部王畿出现了扩张, 河内地区在这一时期被纳入王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秦姚氏的汉文化修养
    戴晓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57-159. 
    摘要 ( 355 )   PDF(pc)(144KB) ( 1613 )   收藏
    淝水之战后建立的后秦在十六国后期的历史上地位异常重要, 而建立后秦的羌人姚氏之所以能继前秦迅速崛起, 除却其他因素, 后秦姚氏的汉文化修养实属关键。在姚氏三代之中, 汉文化修养当以姚兴为最, 其次才是姚苌、姚泓, 其范围涵盖伦理、教育、(儒家)经学、为政诸方面, 而以教育、为政为主。后秦姚氏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不仅直接提高了姚羌的汉化水平, 推动了后秦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而且也加速了整个十六国北朝的胡汉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
    “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
    刘中树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60-170. 
    摘要 ( 472 )   PDF(pc)(464KB) ( 1787 )   收藏
    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 五四精神”的内涵是融合着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的深刻内容的, 体现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总目标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现代性的实现。它是承袭晚清与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精神, 适应五四时期的时代要求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就是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转型的产物, 是体现五四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文学。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在倡导新文化、新文学, 致力于启蒙与救亡, 追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国人的现代性的终极目标下, 有着各自的政治信仰、理论主张、价值观念、实践道路和业绩表现, 而思想和创作充分体现“ 五四精神” 的代表人物是鲁迅。把握“五四精神” 及其与中国新文学内在的精神联系, 是认识中国新文学, 论析中国新文学创生与发展的历史状态的关键切入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 世纪40 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中雅与俗的悬隔与汇通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71-179. 
    摘要 ( 258 )   PDF(pc)(385KB) ( 918 )   收藏
    历史中充满了许多回旋与嘲弄。当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被提出以后,“ 五四” 新文学却成了被再度革命的对象。在新、旧文艺之间, 特别是大众化运动以来, 明显地展开着一个汇通的过程:从小说领域来说, 一方面是新小说家对于旧形式态度的软化以至转变, 上层文化人向着民众文艺融入; 另一方面则又是新文艺小说的营养滋润进了旧形式之中。茅盾对于旧小说已由20 年代严厉的批判态度, 转而为大体肯定了。如果说对于旧形式, 茅盾所体现的主导心态是牵新合旧, 那么张恨水对于《啼笑因缘》所表露而用以自栩的意向便是翻旧出新。张恨水自认为他对章回体的改良是成功的, 他的小说已经是一种既融入西洋技法, 又具有中国文法组织的新品种了。然而, 在雅与俗的汇通中, 两者间的冷漠、悬隔与斗争照样存在。张天翼专门写了《“ 且听下回分解” 及其他》一文, 继续着从艺术上批判章回体的工作, 它严冷地划出两者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经典”的三个历史阶段
    高旭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80-183. 
    摘要 ( 458 )   PDF(pc)(184KB) ( 236 )   收藏
    1940 年代是“ 红色经典” 的形成期, 赵树理的小说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名方式分别代表了“ 红色经典” 最初形成的两种方式; 1950 — 1960 年代是“ 红色经典” 的繁盛期;“ 红色经典” 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逐渐探索出、凝练成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艺术品类; 1970 年代是“ 红色经典” 的衰落期, 后期“ 样板戏” 的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美学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探论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84-188. 
    摘要 ( 230 )   PDF(pc)(217KB) ( 957 )   收藏
    实践美学经历了初创、发展和完善三个不同时期, 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 艺术生产论实践美学” 、“ 主体性实践美学” 、“创造论实践美学” 和“ 实践存在论美学” 等不同的实践美学流派。它们之间对立又统一, 批判又继承, 从而结成了一种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岳友熙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89-193. 
    摘要 ( 309 )   PDF(pc)(217KB) ( 471 )   收藏
    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 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 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 概念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挖掘; 在实践美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创建, 是对实践美学发展的新贡献; 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是实践美学的自我发展与超越, 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看高宗武后朝乐府诗创作及与唐诗发展的关系
    张开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94-197. 
    摘要 ( 311 )   PDF(pc)(225KB) ( 1054 )   收藏
    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等文章中阐发了唐诗由初唐向盛唐转关时期的重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与乐府诗的传承与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纵向上反映了南朝至盛唐乐府诗创作的传承情况,在横向上反映了初唐时期包括乐府诗创作在内的诗歌创作的雅化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柳宗元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
    杨再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198-201. 
    摘要 ( 381 )   PDF(pc)(220KB) ( 900 )   收藏
    王安石是柳宗元接受史上一个“拐点” 的开拓者, 在三个方面改变了当时积以成习的接受态度:首先, 改变了对柳宗元哲学思想的接受态度, 努力提高他在儒家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其次, 改变了对柳宗元政治作为的接受态度, 高度赞扬他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 再次, 改变了对柳宗元文学地位的接受态度, 充分肯定他的文学成就, 将其与韩愈相提并论。王安石能够在心灵上走近和接受柳宗元, 揭开历史的真正面纱, 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 作为政治家, 他与柳宗元在人生经历和道德才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由此引发了精神上的契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浪漫反讽的现代性
    张继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202-204. 
    摘要 ( 411 )   PDF(pc)(148KB) ( 456 )   收藏
    浪漫反讽是在古希腊的雄辩术和苏格拉底的本质反讽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概念, 是一种超验的哲学思想。18 世纪末由施雷格尔提出, 但已包含着现代因素。诗的创作主体意识的绝对自由以及对作品的解构处理, 体现了浪漫反讽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经典的文化社会学审察
    刘晗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2):  205-207. 
    摘要 ( 214 )   PDF(pc)(145KB) ( 180 )   收藏
    在文化社会学视域里, 文学经典的选取是一种排他性的建构性行为。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当下, 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 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 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后现代文化对“ 中心”合法性的质疑, 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 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