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2): 171-179.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20 世纪40 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中雅与俗的悬隔与汇通

王锺陵   

  •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王锺陵, 1943 年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江苏苏州215006)。

  •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历史中充满了许多回旋与嘲弄。当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被提出以后,“ 五四” 新文学却成了被再度革命的对象。在新、旧文艺之间, 特别是大众化运动以来, 明显地展开着一个汇通的过程:从小说领域来说, 一方面是新小说家对于旧形式态度的软化以至转变, 上层文化人向着民众文艺融入; 另一方面则又是新文艺小说的营养滋润进了旧形式之中。茅盾对于旧小说已由20 年代严厉的批判态度, 转而为大体肯定了。如果说对于旧形式, 茅盾所体现的主导心态是牵新合旧, 那么张恨水对于《啼笑因缘》所表露而用以自栩的意向便是翻旧出新。张恨水自认为他对章回体的改良是成功的, 他的小说已经是一种既融入西洋技法, 又具有中国文法组织的新品种了。然而, 在雅与俗的汇通中, 两者间的冷漠、悬隔与斗争照样存在。张天翼专门写了《“ 且听下回分解” 及其他》一文, 继续着从艺术上批判章回体的工作, 它严冷地划出两者间的界限。

关键词: 20 世纪40 年代, 中国小说理论, 雅与俗, 悬隔与汇通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学》半月刊第1卷第1 期, 1932 年4 月5 日.
〔2〕上官筝:《答国民杂志社问》, 《国民杂志》第2 卷第10 期,1942 年10 月1 日, 第36 页.
〔3〕楚天阔:《过去, 现在, 未来》, 《国民杂志》第2 卷第10 期,1942 年10 月1 日, 第47 页.
〔4〕姚雪垠:《小说是怎样写成的》,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3 年,第77 —78 页.
〔5〕〔6〕〔7〕〔8〕〔9〕姚雪垠:《抗战文学的语言问题》,《小说是怎样写成的》,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3 年, 第81 、81 、82 、79 、80 页.
〔10〕〔11〕茅盾:《关于〈新水浒〉》, 《中国文化》第1 卷第4 期,1940 年6 月25 日;《茅盾全集》第22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年, 第114 —115 、115 页.
〔12〕〔13〕止敬(茅盾):《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卷第2 号, 1932 年7 月10 日;《茅盾全集》第19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322 、324 页.
〔14〕《茅盾全集》第19 卷, 第329 页.
〔15〕〔16〕〔17〕〔19〕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二月十四日在汉口量才图书馆的讲演》,《救亡日报》(广州)第154 、155 号, 1938年3 月9 、10 日;《茅盾全集》第21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第354 、357 、358 、357 页.
〔18〕茅盾:《利用旧形式的两个意义》,《文艺阵地》第1 卷第4期, 1938 年6 月1 日,《茅盾全集》第21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第414 页.
〔20〕〔21〕〔22〕〔24〕〔26〕〔27〕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国文化》第2 卷第1 期, 1940 年9 月25 日;《茅盾全集》第22 卷, 第145 —146 、146 、146 、149 —150 、146 、147 页.
〔23〕郭沫若:《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中会)》,《戏剧春秋》第1 卷第3 期, 1941 年2 月1 日, 第9 页.
〔25〕郭沫若:《“ 民族形式” 商兑》,《大公报》(重庆)1940 年6 月9 、10 日.
〔28〕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文艺月刊》第3 卷第1 期, 1939年3 月1 日,《茅盾全集》第22 卷, 第23 页.
〔29〕茅盾:《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反帝战线》第3 卷第5号, 1940 年3 月1 日,《茅盾全集》第22 卷, 第89—90 页.
〔30〕〔31〕《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中会)》, 《戏剧春秋》第1 卷第3 期, 第17 —18 页;《茅盾全集》第22 卷, 第180 、18 页.
〔32〕茅盾:《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中苏文化》第8卷第3 、4 期合刊, 1941 年4 月.
〔33〕〔34〕《茅盾全集》第22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第202 、203 页.
〔35〕茅盾:《从“ 九一八” 十周年想到文学》,《茅盾全集》第22卷, 1991 年,第253 页.
〔36〕〔37〕〔38〕茅盾:《抗战以来文艺理论的发展》,《茅盾全集》第22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394 —395 、397 、398页.
〔39〕茅盾:《论大众语》,《新中华》复刊第1 卷第8 期, 1943 年8月,《茅盾全集》第22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433页.
〔40〕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茅盾全集》第18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 第228 页.
〔41〕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244 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3 年, 第239 页.
〔42〕张恨水:《我的创作和生活》, 《写作生涯回忆》,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3 年, 第125 —126 页.
〔43〕〔44〕〔45〕〔46〕严独鹤:《〈啼笑因缘〉严独鹤序》, 上海:三友书社, 1930 年, 第2 、3 、2 、6 页.
〔47〕张恨水:《〈啼笑因缘〉自序》, 上海:三友书社, 1930 年, 第3 —4 页.
〔48〕张恨水:《总答谢———并自我检讨》(中),《新民报》(重庆)1944 年5 月21 日, 第3 版.
〔49〕张恨水:《总答谢———并自我检讨》(下),《新民报》(重庆)1944 年5 月22 日, 第3 版.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