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践美学经历了初创、发展和完善三个不同时期, 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 艺术生产论实践美学” 、“ 主体性实践美学” 、“创造论实践美学” 和“ 实践存在论美学” 等不同的实践美学流派。它们之间对立又统一, 批判又继承, 从而结成了一种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1〕李泽厚:《美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 第173 页. 〔2〕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朱光潜全集》第5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第58 页. 〔3〕李泽厚:《美学四讲》, 北京:三联书店, 1989 年, 第249 页. 〔4〕蒋孔阳:《美在创造中》,《文艺研究》1986 年第2 期.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4 页. 〔6〕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2005 年,第44 页. |
[1] |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
[2] | 范永康. 复杂性思维模式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当代变革——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52-157. |
[3] | 曹传清. 赫德的政治性格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00-203. |
[4] | 刘悦笛. 当代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与“新生长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3-187. |
[5] | 徐碧辉. 中国实践美学60 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24-31. |
[6] | 岳友熙.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89-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