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3 年, 广州政府争取关余, 演化为“ 白鹅潭” 事件。英国作为关余交涉的主要当事国, 与“ 白鹅潭” 事件的主要推动者, 本来试图以炮舰政策解决关余问题。但由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广州政府进行了刚柔并济的外交努力; 列强则各有图谋, 无意助其实施强硬政策; 加之英国政府内部的诸多压力, 英国政府的政策经历了由强硬到妥协的转变。该事件的解决也是广州政府革命外交的重大胜利, 并对其后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1〕陈胜:《一九二三年的“ 关余事件” 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斗争》,《学术研究》1965 年第6 期. 〔2〕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第564 页. 〔3〕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10 页. 〔4〕《执政府秘书所抄交上海银行公会关于力争关税存放之主权电文》, 北京政府税务处档案, 一★五九/ 243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5〕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 册, 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 第795 页. 〔6〕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3 卷,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年, 第50 页. 〔7〕〔8〕〔9〕〔12〕〔13〕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i t,Brit ish Document s on Foreign Af fai rs :Report and Papers f rom the Foreign Of fice Confident ial Print, PART II SERIES E ASIA, volume 24, Universi ty Publi cat ions of Ameri ca, 1994 , p .298 , pp.143 -144 , p .253 , p .300, p .303 . 〔10〕魏尔特:《关税纪实》(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 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统计科, 1936 年, 第635 页. 〔11〕Lett ers f rom Brit ish Legat ion (1907 -1917), 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 六七九/32767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4〕〔24〕〔45〕《孙中山全集》第8 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第549 、490 、142 页. 〔15〕Telegram Confidential(April, 1923 t o December , 1927), 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 六七九/ 32744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6〕〔17〕〔19〕〔20〕《拨给南政府关余问题》, 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 六七九/ 18763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8〕〔23〕〔27〕Kenneth Bourne and D .Cameron Wait, Bri tish Document s on Foreign Aff airs :Report and Papers f rom the Foreign Of fice Confidential Prin t, PART II SE RIES E AS IA, volume 28, University Publicat ions of Am erica, 1994 , pp .137 -138 , pp.137 -138 , p .138 . 〔21〕〔48〕王建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137 、137 页. 〔22〕《总税务司署汉文卷宗十四号拨付广东军政府关余》, 北京政府税务处档案, 六七九(6)/ 24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5〕《外交上两个创例》,《民国日报》1924 年2 月14 日, 第2版. 〔26〕饶品良:《1923 —1924 年广州关余事件中的民众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 年第2 期. 〔28〕《民国日报》1923 年12 月26 日, 第3 版. 〔29〕《大公报》(长沙)1923 年12 月13 日, 第2 版. 〔30〕《晨报》1923 年12 月10 日. 〔31〕《大公报》(天津)1923 年12 月24 日, 第1 张第2 页. 〔32〕《大公报》(长沙)1923 年12 月17 日, 第2 版. 〔33〕〔36〕《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关于广东政府截留关余,影响内国公债基金问题与总商会钱业公会联名致孙中山、安格联总税务司、美国国务卿、英国首相的函电和宣言以及与外地同业公会的联名宣言和互相声援的来往文书》, 上海银行商业同业公会档案, S 173 -1 -42 , 上海市档案馆藏. 〔34〕〔56〕〔64〕《粤海关关余处置问题》, 海关总税务司署档案,六七九(9)/ 465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35〕North China Daily New s, 1924 年1 月1 日, 第13 版. 〔37〕《大公报》(长沙)1923 年12 月18 日. 〔38〕《泰晤士报》1898 年1 月11 日, 转引自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 第261 页. 〔39〕《破例的美国外交和言论》,《民国日报》1923 年12 月25日, 第3 版. 〔40〕The Open Door an d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 sm, p.208 .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 -194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102 页. 〔41〕《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4 日, 第2 版. 〔42〕Jacob Gould S churman, “ S un Yat -sen,The Canton Customs Crisis,”“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八期, 1979 年,第277 页. 〔43〕《孙中山新倡之和平会议》, 《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20 日, 第2 版. 〔44〕Jenkins to Schurman, January 9, 1924 , S .D.F.983 .51/4535 , 转引自Jacob Gould Schurman , S un Yat -sen , and The Canton Cust ome Crisis ,“ 中央研究院” ,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八期, 1979 年,第282 页. 〔46〕《大公报》(天津)1923 年12 月30 日. 〔47〕《粤关余争执问题》,《申报》1924 年1 月10 日, 第7 版. 〔49〕《民国日报》1924 年1 月7 日, 第2 版. 〔50〕《葡使与粤海关问题》, 《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11日, 第2 版. 〔51〕《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2)》(1919 -193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第123 页. 〔52〕《申报》1923 年12 月22 日, 第6 版. 〔53〕《粤海关事件之近讯》,《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29 日第2 版. 〔54〕《大公报》(长沙)1923 年12 月28 日, 第2 -3 版. 〔55〕North China Daily New s, 1924 年1 月4 日, 第11 版. 〔57〕《粤海关问题》,《大公报》(天津)1923 年12 月24 日, 第1张第2 页. 〔58〕〔60〕〔69〕余绳武、刘蜀永:《20 世纪的香港》,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 第199 、99 、99 页. 〔59〕《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3 日. 〔61〕North China Herald, 1924 年1 月5 日, 第3 版. 〔62〕《外报论广州事》,《申报》1923 年12 月27 日, 第4 版. 〔63〕《晨报》1923 年12 月25 日, 第2 版. 〔65〕《西方某岛国与粤海关》, 《大公报》(长沙)1924 年1 月6日, 第2 版. 〔66〕《公理终将胜利之广东关税问题》,《民国日报》1923 年12月26 日, 第3 版. 〔67〕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it,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 fairs :Report and Papers f rom the Foreign Of fice Conf idential Print, PART II SERIES E ASIA, vol.31, University Publi cati ons of America, 1994, p .132 . 〔68〕《大公报》(长沙)1923 年12 月14 日, 第2 版. |
[1] | 石晓宁. 从革命到建设:辛亥革命前后海外华人政治心态的蜕变——以《大汉公报》及崔通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59-167. |
[2] | 袁南生. 蒋翊武对辛亥革命的创造性贡献———兼与孙中山早期革命策略相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163-167. |
[3] | 张昭军.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的民众动员策略与种族心态———以三份《讨满洲檄》的文本为讨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42-144. |
[4] |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
[5] | 吕绍坤. 近代大连自由港制度的实施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10-112. |
[6] | 阎广芬, 王虹. 论近代商人的办学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98-102. |
[7] | 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军事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03-107. |
[8] | 朱国斌, 郭宝平. 寻求控制和参与之间平衡的尝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方自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06-111. |
[9] | 罗萍. 宜昌商会的"柔性社会权力"与辛亥宜昌"有序革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33-138. |
[10] | 李皓. 赵尔巽与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24-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