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隐性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的时代, 企业技术转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技术采用方企业从技术提供方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殊性、技术转移方式不同、技术转移双方客观背景及主观认知和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差异, 使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受到了一定制约。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 可以提出相应的消解对策建议, 力求对实现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有所裨益。
中图分类号:
〔1〕刘小玲:《一种基于人际互动网络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年第10 期. 〔2〕汪忠、黄瑞华:《合作创新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问题研究》,《科研管理》2006 年第3 期. 〔3〕朱方伟、王永强、唐丽艳:《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年第11 期. 〔4〕朱方伟、王永强、武春友:《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研究》2006 年第6 期. 〔5〕李作学、王前、齐艳霞:《论柔性管理对挖掘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年第12 期. 〔6〕李玉海、陈娟:《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情报科学》2004 年第8 期. 〔7〕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科研管理》2005 年第11 期. 〔8〕Kaj U.Koskinen, Hannu Vanharanta, The Role Of Taci t Know ledge in Innovat ion Processes of Small T echnology Companies,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 , pp .57-64 . 〔9〕Simonin B.L ., “Ambiguit 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 ledge Transf er in S t rategic Alliances,” Managemen t Journa l, 1999(20), pp .595-623 . |
[1] | 斯维·万宁, 李帅帅. 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测量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4-112. |
[2] | 李湘桔, 尹贻林.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模式再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04-108. |
[3] | 李玉刚. IT企业知识管理的测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77-179. |
[4] | 王伟光, 李继祥. 知识管理:一种新的管理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48-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