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 五四精神”的内涵是融合着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的深刻内容的, 体现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总目标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现代性的实现。它是承袭晚清与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精神, 适应五四时期的时代要求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就是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转型的产物, 是体现五四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文学。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在倡导新文化、新文学, 致力于启蒙与救亡, 追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国人的现代性的终极目标下, 有着各自的政治信仰、理论主张、价值观念、实践道路和业绩表现, 而思想和创作充分体现“ 五四精神” 的代表人物是鲁迅。把握“五四精神” 及其与中国新文学内在的精神联系, 是认识中国新文学, 论析中国新文学创生与发展的历史状态的关键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年, 第16 页. 〔2〕龚自珍:《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第319 页. 〔3〕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龚自珍全集》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 第6 页. 〔4〕龚自珍:《明良论四》,《龚自珍全集》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第35 页. 〔5〕魏源:《海国图志叙》,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 卷,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13 页. 〔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1(文集1-9),《饮冰室文集之七》,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97页. 〔7〕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101 、151 -152 、157 页. 〔8〕王韬:《变法(中)》,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 卷,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402 、403页. 〔9〕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卷,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第412 页. 〔10〕郑观应:《议院》,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 卷,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180 页. 〔11〕郑观应:《西学》,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 卷,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178 页. 〔12〕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第35 -43 页. 〔13〕严复:《原强》,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12 卷,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663 、670 页. 〔14〕康有为:《论语注》, 楼宇烈整理,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第28 页. 〔15〕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 第197 页. 〔16〕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1(文集1-9),《饮冰室文集之二》,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7 页. 〔17〕〔18〕梁启超:《变法通议》, 《饮冰室合集》1(文集1 -9),《饮冰室文集之一》,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1、10 页. 〔19〕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1(文集1 -9),《饮冰室文集之三》,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34 页. 〔20〕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 霍松林主编:《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论》,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第85 页. 〔21〕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霍松林主编:《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论》,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第165 页. 〔22〕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1(文集1 -9),《饮冰室文集之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10 、11 、7 页. 〔23〕〔2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丛著》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3 、25 、244 页. 〔25〕梁启超:《新民议》,《饮冰室合集》1(文集1 -9),《饮冰室文集之七》,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105 页. 〔2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2(文集10-19),《饮冰室文集之十》,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第6 页. 〔27〕张光芒:《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解读》, 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150 页. 〔28〕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46 、56 、57 页. 〔29〕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全集》第6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118 页. 〔30〕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全集》第3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515 页. 〔3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第68 页. 〔32〕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6 期. 〔33〕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456 页. 〔34〕蔡元培:《文明之消长》,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 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467 、468 页. 〔35〕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 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134 页. 〔36〕蔡元培:《传略(上)》,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 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第332 页. 〔37〕陈独秀:《复张护兰》,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 1917 年5月1 日. 〔38〕陈独秀:《答易宗夔》,《新青年》第五卷第四期, 1918 年10月15 日. 〔39〕李大钊:《〈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李大钊文集》(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第180 页. 〔40〕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李大钊文集》(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第165 页. 〔41〕李大钊:《平民主义》,《李大钊文集》(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588 、609 页. 〔42〕胡适:《我们走那条路》, 葛懋春、李兴芝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325 页. 〔43〕胡适:《答陈独秀》, 《胡适书信集》(1907 —1933)(上),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第258 、259 页. 〔44〕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集》(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第343 页. 〔45〕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胡适文集》(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第542 、543 页. 〔46〕《周作人早期论文选》,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第3 、5 页. 〔47〕鲁迅:《二心集·序言》, 《鲁迅全集》第4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191 页. 〔48〕鲁迅:《360515 致曹靖华》, 《鲁迅全集》第13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第379 页. |
[1]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2]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3]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4] |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
[5] |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
[6] |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
[7]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8] |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
[9] |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
[10] |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
[11] |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
[12] |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
[13] |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
[14] |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
[15] |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