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教育又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美国之所以能够引领全球的创新潮流, 原因即在于其教育在激励创新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中国创新匮乏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教育的落后。文化差异是造成中美教育差别的主要因素, 只有培养“公民” 的教育, 才能最大化地挖掘出学生的个性, 而个性的释放正是激发创新的源泉。
中图分类号:
〔1〕N.Phuong -Mai , C .Terlouw , A .Pilot , Cooperat ive Learningvs Confucian Heritage Culture' s Collect ivism :Conf ront ati on t o Revealsome C ul tural Conf licts and Mismat ch , ht tp :// w w w .sp ringerlink .com/ cont ent/ y26m 50677710w 77j/ , 2005 . 〔2〕程星:《细读美国大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3〕吴练达:《科学知识、艺术与想象力》,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 年第6 期. 〔4〕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 北京:三联书店, 2005年. 〔5〕朱耀廷:《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
[1] | 张秀武. 同胞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35-148. |
[2] |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
[3] | 严斌剑.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中国教育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98-105. |
[4] |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
[5] |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
[6] |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
[7] |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
[8]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9] | 彭华民, 冯元. 中国特殊教育福利:从补缺到组合普惠的制度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0-186. |
[10] | 魏善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4-130. |
[11] | 李宗刚.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67-175. |
[12] |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4. |
[13] | 郑超. 1920年代国民党与青年党关于“党化教育”的论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66-176. |
[14] |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
[15] | 丹尼斯·金普尔, 张喜华. 改变如何发生?——一种不同的文化研究方法的建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76-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