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中, 并不存在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分立。马克思始终把"社会生活"和"现实个人"的发展作为同等价值要素来看待, 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生活"的全面改造, 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则需要个体的自由创造活动。同时, 马克思认为未来"好生活"不是预先设定好了的神圣图景, 不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目标取向, 而是随着我们自己需要的改变而改变的可能世界。也在这一意义上, 马克思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论断对于辨析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 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 第902 页. 〔2 〕Alasdair Mac Intyre, After Virtue, Notre Dame: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7 , pp. 206-207. 〔3 〕John Rawls , "Reply to Alexander and Musgrave " , Quart 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8 , no. 4(March 1974 ), p. 641. 〔4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年, 第30 - 31 页 - 31 页.. 〔5 〕L. T. Hobhouse, Liberali sm , New York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p. 54. 〔6 〕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年, 第57 页. 〔7 〕Will Kymlicka ,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National ism , Mult iculturalism and Cit izenship, New York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p.346. 〔8 〕〔9 〕〔10 〕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卷,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347 、347 、355 页. 〔11 〕John Roemer, Analytical Marxism, NY:Cambridge University ,1986 , p. 200 . 〔12 〕〔13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年, 第439 、487 、493 页. 〔14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 第491 、197 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477 页. 〔17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第83 页. |
[1] | 杨立雄. 谁应兜底: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央地社会救助责任分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60-72. |
[2] | 白维军.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73-80. |
[3] | 姚建平. 我国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1-87. |
[4] | 徐延辉 刘 彦.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民获得感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88-97. |
[5] | 陈高华. 积极生活与劳动辩证法——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方法论根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9-35. |
[6] | 王兴赛. 古典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变奏——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36-43. |
[7] | 谢俊贵. 疫控社会学:学科构建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44-51. |
[8] | 贾玉娇. 基层社会动员的机理与结构——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52-58. |
[9] | 马得懿. 无人岛屿建设融资法律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95-205. |
[10] | 沈湘平. 讨论权力与权利问题需要重视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5-11. |
[11] |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
[12] | 张文宏. 特大城市中性别观念差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26-135. |
[13] | 丁建定.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36-142. |
[14] | 于宜民.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社会资本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43-153. |
[15] |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4-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