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明代的妇女教育中, 毫无疑问存在着阶级差异。在一些士大夫家庭, 妇女识字相当普及, 但在普通家庭, 尤其是乡村, 能读、能写的妇女显然是少数。明代的妇女教育体系已相当完备, 既有诸如"女傅" 、"女师" 、"姆师"一类的妇女教育师资, 种类繁多的妇女教科书, 又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妇女课程教育内容。而且, 自明代中期以后, 明代妇女教育出现了两大转向:即从以德育教育为主转向才艺教育, 以及妇女教育的理想与现实逐渐产生冲突。
中图分类号:
〔1 〕Joanna Handlin, "Lü K’ un ’ s New Audience:The Influence of Women ’ s Li terary on Sixt eenth Century Thought, " in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 eds. ,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 Stanford :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5 , pp. 16 , 28 - 29 , 37. 〔2 〕温璜:《温氏母训》, 《学海类编》本. 〔3 〕陈继儒:《群碎录》, 《陈眉公杂著十五种》本. 〔4 〕庞尚鹏:《庞氏家训》, 《岭南遗书》本. 〔5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第8 页. 〔6 〕周清原:《西湖二集》第11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第198 页. 〔7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7 卷, 长沙:岳麓书社, 2002 年, 第73 页. 〔8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 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 第1205 页. 〔9 〕焦竑:《澹园续集》卷12 《令人詹室叶氏墓表》,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年, 第991 页. 〔10 〕谈迁:《枣林杂俎》义集《彤管孺人范氏》、《彤管翁氏女女师》,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第274 页. 〔11 〕佚名:《小青传》, 《笔记小说大观》第14 册,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年, 第224 页. 〔12 〕焦竑:《澹园续集》卷14 《孝节程室吴硕人墓志铭》,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年, 第1068 页. 〔13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第9 、23 、29 、40 页. 〔14 〕邹枢:《十美词纪如意》,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24 页. 〔15 〕屈大均:《女官传》, 《中国香艳全书》第2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911 页. 〔16 〕Bet tine Birge, "Chu His and Women ’ s Education, " in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eds. , Neo - 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matives Sta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9 , pp. 326 , 334 , 338 , 357. 〔17 〕〔19 〕《明史》卷113 《后妃》,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 第3503 、3503 - 3506 页. 〔18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22 《编辑诸书》,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 〔20 〕《明太宗实录》卷73, 永乐五年十一月乙丑,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 年. 〔21 〕《明史》卷115 《睿宗献皇帝》附《献皇后》,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 第3553 页. 〔22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 《母后圣制》,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第71 页;《明史》卷96 《艺文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第2373 页. 〔23 〕〔24 〕〔25 〕〔26 〕郑涵编:《吕坤年谱》,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年, 第47 - 48 、84 、51 、11 页 - 48 、84 、51 、11 页.. 〔27 〕李开先:《闲居集》卷7 《亡妹卢氏妇墓志铭》, 《李开先全集》上册,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 第582 页. 〔28 〕《大明仁孝皇后内训》之《德性》、《修身》, 明永乐內府刻本. 〔29 〕贺钦:《医闾集》卷1 《言行录》, 《四明丛书》本. 〔30 〕〔31 〕〔33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8 《训子语》下《正伦理》,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第1367 、1368 、1367 -1368 页. 〔32 〕汪道昆:《太函集》卷42 《诰封宜人程母许氏行状》, 合肥:黄山书社, 2004 年, 第898 页. 〔34 〕〔36 〕陈确:《陈确集别集》卷10 《补新妇谱》,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 第521 、522 页. 〔35 〕陆圻:《新妇谱妯娌姑嫂》;陈确:《新妇谱补》,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296 、302 页. 〔37 〕陆圻:《新妇谱妆饰》,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294 页. 〔38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7 《训子语》上《立身四要曰爱曰敬曰勤曰俭》,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第1356 页. 〔39 〕卫泳:《悦容编缘饰》,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29 页. 〔40 〕李渔:《闲情偶寄》, 《声容部修容》第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第140 页. 〔41 〕查琪:《新妇谱补逞能》,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304 - 305 页 - 305 页.. 〔42 〕佚名:《烬宫遗录》卷上, 《笔记小说大观》本. 〔43 〕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458 页. 〔44 〕钱澄之:《田间文集》卷19 《李母何孺人贞寿序》, 合肥:黄山书社, 1998 年, 第370 页. 〔45 〕徐震:《美人谱》,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6 页. 〔46 〕陆圻:《新妇谱做得起》, 《中国香艳全书》第1 册,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年, 第290 页. |
[1] | 胡疆锋. 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67-175. |
[2] | 张秀武. 同胞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35-148. |
[3] | 蒋宝麟. 晚清科举与学堂并立时期传统教育经费用途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67-175. |
[4] | 刘朝晖. 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一体化建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95-102. |
[5] | 欧阳谦.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74-80. |
[6] | 王桂东. 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60-168. |
[7] | 严斌剑.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中国教育公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98-105. |
[8] |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
[9] |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
[10] |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
[11] |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
[12] |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
[13] | 田雨.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56-164. |
[14] | 王嘉军. 朗西埃对利奥塔崇高美学及法国理论"伦理转向"的批判--兼以列维纳斯哲学对其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00-206. |
[15]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