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行于东北沦陷区的综合性社会文化类期刊《新青年》, 对于东北的社会制造及其双重文学选择, 显现出诸多的自我内在矛盾;政治上附逆及部分文学作品的媚敌与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学篇什, 具现出较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体现了《新青年》有良知的文学创作群体对殖民统治某种程度的抗争, 又表现了《新青年》文学编辑者不满现实而又无奈现实、耽于生存的情状与心态。
中图分类号:
〔1 〕李丽:《到处方便》, 《新青年》通卷第五十九号, 1937 年8月10 日. 〔2 〕赵鲜文:《看坟人》, 《新青年》通卷第八十二号, 1938 年12月1 日. 〔3 〕田兵:《偶歌》, 《新青年》通卷第一百号, 1940 年6 月1 日. 〔4 〕法朗士:《论法国古代民歌》, 邵吼译,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期, 1935 年10 月20 日. 〔5 〕古丁:《艺文志同人新春漫谈》, 《新青年》通卷第九十五号, 1940 年1 月1 日. 〔6 〕〔7 〕〔8 〕白戈:《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新青年》第一卷第六、七、八合期, 1936 年1 月1 日. |
[1] | 王强 李岩. 高校社科类国际期刊分类评价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65-170. |
[2] |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
[3] | 高翔. 共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5-6. |
[4] | 韩璞庚. 面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期刊自律与学术生态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