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在“现象学辩证法”基础上的置身性解释学。它从本体论的高度研究历史与实践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必须经过现象学的奠基才能获得充分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辩证法作为必要补充。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奠基者与被奠基者的关系。视域融合是置身性解释学的最终目的,它由历史实践本体论、游戏现象学、疏异间距化、效果历史意识、语言或对话诸要素构成。通过“现象学辩证法”对现象学和辩证法各自精华的汲取,置身性解释学最终达致历史中多极意义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
〔1〕〔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0页.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1页. 〔3〕〔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19页. 〔5〕〔6〕〔8〕〔9〕〔10〕〔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4、9、6、96、121页. 〔7〕〔1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11、417页. |
[1] |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65. |
[2] |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72. |
[3] |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86. |
[4] |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92. |
[5] | 董晋骞. 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9-46. |
[6] | 季国清, 刘啸霆. 当代哲学的社会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4-10. |
[7] | 张连国. 大道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健康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24-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