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研究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
    林毅夫, 付才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5-16. 
    摘要 ( 345 )   PDF(pc)(2561KB) ( 393 )   收藏
    相对全国而言,包括吉林省在内的东北地区,目前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上,工业增长大幅下滑又主要表现在重工业上。东北经济下滑,轻重工业结构失衡是内因。轻重工业的结构扭曲还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流失严重;出口严重不足,拉动增长无力;产业集群度不高;很多产业以国企央企“唱二人转”;体制机制扭曲严重;营商环境不良,民营经济占比小、活力不足;等等。因此,“产业错位”不仅是直接造成东北经济脆弱,形成东北经济困境的源头,而且是“体制固化僵化”的根本原因。《吉林报告》旨在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工具与方法破解吉林发展改革问题的症结,运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GIFF)方法迅速提升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并对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进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战略型产业5种类型产业给予因势利导,扬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长”。《吉林报告》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建议而是解决方案,强调了纠正“产业错位”的关键抓手,突出了改革的作用并细化了改革领域。 振兴东北的思路是按照比较优势“扬长补短”以及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不同于过去侧重于“加长避短”(提升重工业忽略轻工业)以及不考虑扭曲内生性的改革,应以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业集群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统领结构转型升级,深挖经济增长潜力,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切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
    张可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21-29. 
    摘要 ( 142 )   PDF(pc)(2251KB) ( 232 )   收藏
    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老”字,老工业基地的成因可归纳为内部“缺新”和外部“有新”,而且后者比前者影响更大。老工业基地不是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同其他区域相比较老工业基地存在明显的强弱互见特点,因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用来分析这类区域,适用的是绝对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充分把握并抓住外部机遇的基础上将转型与重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外部机遇比内部资源禀赋对确定老工业基地未来发展方向更为重要,夕阳产业不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方向选项。老工业基地应该在智能化与生物化等代表当今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寻求新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
    王塑峰, 纪玉山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30-41. 
    摘要 ( 152 )   PDF(pc)(1859KB) ( 335 )   收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或技术知识储备,制度创新、政府保障、自主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培育、市场竞争秩序等因素更为重要,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尽相同的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更适用于讨论一国或地区如何在产业结构上进行选择。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业有着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资源优势,但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后东北的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着要素禀赋优势丧失、制度创新滞后、政府保障缺失、自主创新乏力、人力资源流失、市场调节机制建设滞后六大困境。因此,汲取东北重化工业建设的经验,从综合竞争优势出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国家或地区总体利益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培育和要素禀赋为支撑、以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根本性作用的综合性竞争优势,是推动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
    尹志超, 杨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42-50. 
    摘要 ( 242 )   PDF(pc)(1061KB) ( 501 )   收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活动,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升,夫妻相对收入的高低显著影响了夫妻双方的主观幸福感。妻子相对于丈夫收入的增加以及传统的“男多女少”的夫妻相对收入模式的背离会显著降低城市家庭女性幸福感,对城市家庭男性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在农村地区,妻子相较于丈夫收入越高,则越可能降低农村男性、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但整体而言,农村家庭中“男少女多”“男女相当”两类家庭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的“男多女少”家庭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
    孙巍, 王亚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51-59. 
    摘要 ( 170 )   PDF(pc)(2539KB) ( 185 )   收藏
    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是揭示服务业经济增长质量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动态转型进程的关键。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现的下降趋势,是服务业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下资本产出率下降抵消了劳动生产率上升对服务业TFP增长促进作用的结果。服务业增长动力的区域分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表现为TFP驱动的集约化增长模式,中西部地区表现为资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服务业增长TFP驱动模式的全面转型是新常态下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哲学新解读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
    张一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60-65. 
    摘要 ( 251 )   PDF(pc)(782KB) ( 238 )   收藏
    斯蒂格勒认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动物性机能,人的行为总是内含着某种外部的先行性,这种先行性又总是基于外在于人的义肢性的工具和记忆。动物依靠生物遗传记忆来维系生命接续,而人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则是依托外在化的模板记忆来助产式实现的。正是这种先行性的历史时间,开创了人超越生物程序之外的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
    张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66-72. 
    摘要 ( 129 )   PDF(pc)(1151KB) ( 267 )   收藏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第二代新左派中理论创新能力最强、跨学科影响力最大的一位。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有三个值得重视的方面。首先,霍尔具有关注现实的高度自觉性、为底层人民代言的坚定左派立场、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恰当提出问题的高超艺术,这使得非英国本土出身的他能够成功发现并提出具有时代性、英国性的真问题。其次,霍尔始终坚持面向现实,自觉寻找、锻造并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为其发现、解决具有时代性的真问题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最后,霍尔对狭隘的学科观念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加之其本身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使得他能够连续发起并组织跨科学的团队研究,实现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
    孙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73-78. 
    摘要 ( 165 )   PDF(pc)(859KB) ( 244 )   收藏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在“现象学辩证法”基础上的置身性解释学。它从本体论的高度研究历史与实践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必须经过现象学的奠基才能获得充分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辩证法作为必要补充。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奠基者与被奠基者的关系。视域融合是置身性解释学的最终目的,它由历史实践本体论、游戏现象学、疏异间距化、效果历史意识、语言或对话诸要素构成。通过“现象学辩证法”对现象学和辩证法各自精华的汲取,置身性解释学最终达致历史中多极意义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本质再思考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胡大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79-86. 
    摘要 ( 274 )   PDF(pc)(1375KB) ( 385 )   收藏
    哈维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他的空间元理论在不断深入时代、回应基本政治难题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哈维的空间元理论包含着三个核心思想:关系性空间、社会性空间以及空间观念的多维性。这三个基本思想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的产物,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便是以此为基础从空间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对于左翼政治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
    卓承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87-92. 
    摘要 ( 314 )   PDF(pc)(981KB) ( 291 )   收藏
    基于独特的速度学视角,维希留指出技术变革已经使空间转变成“速度—空间”。这种空间实质上是一种以光的绝对速度为支撑的不断膨胀的当下时间,无地点性、远程在场以及运动的偶然性乃是其核心特征。在这种空间结构中,传统的真实空间城市化被实时城市化替代,其结果则是形成一种远程元城市,即支配着所有现实城市运动的、具有极权主义性质的速度帝国。通过空间这个维度,维希留揭示了今天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界限及由其引发的文明难题。其“速度—空间”思想是当代社会空间理论之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维权与执法
    民国时期政府对领海制度的讨论及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郭渊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93-100. 
    摘要 ( 447 )   PDF(pc)(1300KB) ( 555 )   收藏
    民国时期政府虽颁布了各种政令,讨论中国领海范围问题,但均因时机不成熟而作罢。20世纪初叶,经过多次国际法会议,领海主权的概念逐渐形成,所实施的领海制度逐渐成了一种国际社会的潮流。这对中国产生了影响,民国时期政府的海军、外交、农林等部研究了中国领海范围,并成立了海界委员会,认为中国领海宽度为3海里。为维护海洋权益,海军部相继成立了海道测量局、海岸巡防处等机构管辖领海,但因缺乏强大海军的支持、领海法令未颁布等原因,民国时期政府未能有效地遏止他国侵渔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海基点保护视角下岛礁灭失国际法问题探析
    白续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01-107. 
    摘要 ( 200 )   PDF(pc)(1128KB) ( 161 )   收藏
    在现代国际海洋法框架下,一国对其拥有的岛礁享有创设领海海域等一系列海洋权利。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底地震、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岛礁可能会被淹没或产生物理性解体,从而导致其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灭失,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未对岛礁灭失的法律后果做明文规定。即使岛礁已经因恶意破坏消失,但仍保留其海域权利。从实际来看,岛礁的灭失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情形,其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可能会因此而存在差异。其中,对作为领海基点的岛礁所进行的人为恶意破坏,损害的是极其重大的国家利益,在这类岛礁灭失后,如果笼统地奉行“海洋权利灭失说”,将对受害国的国家利益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伤害,并可能在海洋争端中对一国恶意破坏他国岛礁的行为构成法律上的负向激励,有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立法本意和国际正义。鉴于此,有必要建立“拟制岛礁”制度,保护和延续因特定原因灭失的相关岛礁的法定权利,并推动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基线中海图的效力
    周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08-112. 
    摘要 ( 177 )   PDF(pc)(754KB) ( 189 )   收藏
    有关正常基线中海图的效力问题,存在“海图低潮线优先”和“海图低潮线并不具备当然的法律拘束力”两种意见。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常基线条款的立法史料以及现公约各文本措辞的梳理,并不能就何种意见更为可取得出清晰结论,但从公约上下文及国际司法实践来看,“海图低潮线并不具备当然的法律拘束力”的意见更占优势。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基线应当以实际的基线(低潮线)为准,海图上的领海基线并不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基线,它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正常基线的一种呈现形式,具备推定的准确度。但当有证据表明相关海岸或海洋地物的构造发生明显的重大变化时,这种推定就是不成立的,而应当以实际低潮线为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
    马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13-118. 
    摘要 ( 199 )   PDF(pc)(1037KB) ( 234 )   收藏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在形式上由以多边条约为主向多边条约、区域性条约与双边条约共同发展转变,由专门的知识产权条约向将知识产权内容融入多边、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投资协定中内含知识产权法律规范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着重大影响,无论是对于条约的整体意识还是实施程序,私人部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时,我国法律也应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权利清单、确立企业知识产权的确权意识与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刘亚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19-125. 
    摘要 ( 185 )   PDF(pc)(1086KB) ( 184 )   收藏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应以相对公平正义及动态利益平衡为依据,以技术输出中知识产权保护为坐标系,有选择地面对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的专利运营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技术输出应以文化输出为先导,以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中国创新经济转型升级,扩张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
    任秋娟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26-132. 
    摘要 ( 164 )   PDF(pc)(1035KB) ( 187 )   收藏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区别源于对材料和信息的使用,而非其行为本身,其目的在于惠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需要惠益分享的多边方式,惠益分享模式通过多边公约及实践中海洋研究团体制定的带有“软法”性质的规则和习惯做法,实现了加速生物采探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生物采探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必须有利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和鼓励创新,有利于促进全人类公平、公正分享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海底区域基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
    田丰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33-143. 
    摘要 ( 424 )   PDF(pc)(1541KB) ( 293 )   收藏
    中国在进入超低生育水平之后,逐步调整了生育控制政策,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政府、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以北京、上海、广州中产阶级的理想生育子女数和期望生育子女数为指标进行的调查表明,除了传统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户籍属性等因素外,自评阶层、中产阶级、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生育政策调整以后,对生育意愿影响的经济因素强于社会阶层因素,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中产阶级也仍然处于成长期,尚未与非中产阶级在生育意愿上表现出显著差异。造成持续的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而是高昂的生育成本,因此,提高生育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压力和生育成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
    赵子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44-146. 
    摘要 ( 257 )   PDF(pc)(594KB) ( 199 )   收藏
    灾难和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灾难亦称灾害,可分为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和很深的文化心理创伤。在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未发生之前,都可称之为“风险”。现代社会中灾难和风险因素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对技术的崇拜和迷信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导致自然灾难和风险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现代社会作为风险社会,人们除了要承担过度依赖和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灾难风险外,物质崇拜和过度消费也是提高灾难风险的因素。最后,灾难和风险往往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或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频发或集中反映出来,其中,过度开发是增加灾难和风险的因素之一。要管理新型社会风险,已经不能简单地信任科学技术,未来应当谋求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协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文化史研究
    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
    左玉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47-155. 
    摘要 ( 391 )   PDF(pc)(1294KB) ( 176 )   收藏
    晚年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提倡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其作了现代式的阐释,奠定了国民党人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的基本态度。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在高扬民族主义旗帜之际,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作了战时阐释。现代新儒家、战国策派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探究,力图对“忠孝”观念作适乎时代的新解释。国民党着力阐述“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强调忠于国民党及其领袖。新儒家从学理上阐明了忠孝观念与家族制度的关联,注重其内涵的转变,重忠轻孝,强调忠于民族国家。贺麟对传统“五伦”观念的阐释、冯友兰对“忠孝”观念的分析、梁漱溟及谢幼伟等人对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阐述较为突出。以林同济等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从所谓“大政治时代的世界”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传统“忠孝”观念,不仅对“忠孝”内涵作了适合战时需要的新阐释,而且公开提出“忠为第一”“忠为百行先”的观点,强调“先忠后孝、忠在孝先”原则,主张扩大忠之范围,将“孝”局限于家庭之中。对“忠孝”观念进行现代阐释并促使其现代转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样,作为儒家伦理核心的“忠孝”观念,在多元化的现代阐释中获得创造性转化之良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初思想话语中的“民权”与“国权”
    邹小站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56-164. 
    摘要 ( 389 )   PDF(pc)(1271KB) ( 156 )   收藏
    “民权”“国权”是清末民初思想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概念,但人们使用这一对概念时,其所指却比较复杂。清末民初思想人士对于“民权”的使用,或指参政权,或指参政权与自由权,或指人民的权力、权利能力。民国初年,思想界所称“民权”,其所指一般包括自由权与参政权两个方面,但其重心在参政权。国民党大张“民权”的旗帜,立宪党人乃大张“国权”的旗帜以与之抗衡。一般情况下,民国初年的立宪党人所使用的“民权”一词,可能指国民之参政权,也可能指国民之自由权,有时也可能两者都包括。清末民初人们对“国权”一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所指有所不同,需要加以细致的区分,或指国家权力,或指主权,或指主权之某一方面如统治权、独立权,或又指政府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大昕的君道观及其意义世界
    王法周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65-171. 
    摘要 ( 159 )   PDF(pc)(1236KB) ( 195 )   收藏
    君道问题堪称是与传统儒家士大夫性命攸关的一个大问题。传统儒者论政论学,举凡一切国计民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问题,都几乎绕不开君道二字。君道问题也是钱大昕治道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钱大昕的君道观,是对儒家传统君道观念的展开,也是钱大昕因应康乾盛世时期高度一统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反思与考量。钱大昕主张以恕为本,是一种相对低调的道德主张。钱大昕以仁恕说君,在理论实质上属于德治论。钱大昕之说与传统士大夫的一贯政治逻辑并不完全相同,他始终强调忠恕之道,希望通过恕道论来消解帝王权力。钱大昕以恕为本,堪称是一种类似底线共识的道德主张,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君主品质论,隐含了一重避免主观自用从而影响他人的用意。帝王去圣论的主要义涵,是要淡化、削弱帝王身上的神圣光环,希望帝王不要自大自满、好高骛远、尚大喜功,切切实实地尽好为君的本分,为臣民多做实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72-178. 
    摘要 ( 206 )   PDF(pc)(1275KB) ( 128 )   收藏
    王文濡是晚清时期重要的骈文批评家,他在骈文批评方面特别注意对骈文发展历史流程的把握,不但阐述了骈文滥觞、形成的历史,而且还分阶段地描述了它的变迁过程,认为:骈文到了“永明体”是第一次变迁,到“徐庾体”是第二次变迁,到“初唐四杰”是第三次变迁,到“燕许大手笔”和陆贽是第四次变迁,到“三十六体”是第五次变迁,到宋代是第六次变迁,到元代是第七次变迁,到明代是第八次变迁,到清代是第九次变迁。王文濡又结合创作实际,对每一次变迁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是比较系统、完整的骈文史论。虽然其中有些理论观点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但是也颇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美学范畴的哲学向度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79-186. 
    摘要 ( 219 )   PDF(pc)(1381KB) ( 187 )   收藏
    气论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部分,“气”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是贯穿始终、多元衍生的元范畴。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有着深刻的气论哲学背景,意象与气论的关系仍有待认真的考量与探求。张载作为气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曾有“凡象,皆气也”的著名命题,揭示了一般的“象”与“气”的内在联系。张载所言并非诗学中所说的“意象”,这里是借以说明气论哲学与意象观念的内在关系。作品中的意象都是具有“气”的内力与底蕴,而“气”的内充作用使作品的意象鲜活充盈并构成完整的作品意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
    袁济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87-194. 
    摘要 ( 130 )   PDF(pc)(1418KB) ( 198 )   收藏
    “赤子之心”原指婴儿的本心,它具有真诚无伪、自然淳朴的特点。道家借以阐发个人心灵的纯洁、独立,儒家将之看作性本善的依据。它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求真尚实、情真意切的价值要求与批评尺度,是中国美学的生命所在。民国时期,王国维、朱光潜从美学角度对其重释,重倡“赤子之心”,以培育国民人格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
    李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6):  195-204. 
    摘要 ( 197 )   PDF(pc)(1462KB) ( 233 )   收藏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天人合一的化育,它的理论的生长也应归因于天人合一的涵养。感应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意涵。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地万物一气贯通、相互感应的理论,成为感物美学的理论基石。感物兴情是物在先,情在后,物引发了情的发生。托物寓情是情在先,物在后,情寻物去寄托。它们都离不开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基础。离开古老的天人合一,我们无法认识感物美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