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文濡是晚清时期重要的骈文批评家,他在骈文批评方面特别注意对骈文发展历史流程的把握,不但阐述了骈文滥觞、形成的历史,而且还分阶段地描述了它的变迁过程,认为:骈文到了“永明体”是第一次变迁,到“徐庾体”是第二次变迁,到“初唐四杰”是第三次变迁,到“燕许大手笔”和陆贽是第四次变迁,到“三十六体”是第五次变迁,到宋代是第六次变迁,到元代是第七次变迁,到明代是第八次变迁,到清代是第九次变迁。王文濡又结合创作实际,对每一次变迁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是比较系统、完整的骈文史论。虽然其中有些理论观点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但是也颇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中图分类号:
〔1〕〔5〕〔7〕〔8〕〔9〕〔10〕〔19〕〔27〕〔34〕〔35〕余祖坤:《历代文话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1173-1174、1174-1175、1174-1175、1175-1176、1176、1177、1177-1178、1179、1179-1180、1185-1186页.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88页. 〔3〕〔4〕阮元:《研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08、1066页. 〔6〕〔15〕〔21〕〔22〕〔33〕孙梅:《四六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5、532、3、658、11页. 〔1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庾开府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73-1274页. 〔12〕许梿:《六朝文絜》卷4,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4页. 〔13〕李兆洛:《骈体文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3页. 〔14〕〔16〕〔2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5、5725、5793页. 〔17〕姚铉:《唐文粹》,《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93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第4页. 〔18〕董诰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20页. 〔23〕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2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11页. 〔25〕谢伋:《四六谈麈》,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26〕王应麟:《辞学指南》,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7-908页. 〔28〕王世贞:《艺苑卮言》卷3,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905页. 〔29〕曾燠:《国朝骈体正宗》,《续修四库全书》第16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页. 〔30〕永瑢等: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3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8-299页. 〔31〕永瑢等:《四六法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19页. 〔32〕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1-312页. 〔36〕〔37〕王文濡:《南北朝文评注读本》第1册,台北:广文书局,1961年,第1、1页. 〔38〕〔39〕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第1册,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1页. |
[1]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2] |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
[3] |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
[4] |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
[5] |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
[6] |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
[7] |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
[8] |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
[9] |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
[10] |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
[11] |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
[12] |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
[13] |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
[14] |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
[15] | 王洪军. “西狩获麟”的三重叙事及其思想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98-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