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6): 179-186.

• 中华美学范畴的哲学向度 • 上一篇    下一篇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

张晶   

  • 出版日期:2017-11-15 发布日期:2018-07-19
  • 作者简介:张晶,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北京 10002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019)

  • Online:2017-11-15 Published:2018-07-19

摘要: 气论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部分,“气”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是贯穿始终、多元衍生的元范畴。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有着深刻的气论哲学背景,意象与气论的关系仍有待认真的考量与探求。张载作为气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曾有“凡象,皆气也”的著名命题,揭示了一般的“象”与“气”的内在联系。张载所言并非诗学中所说的“意象”,这里是借以说明气论哲学与意象观念的内在关系。作品中的意象都是具有“气”的内力与底蕴,而“气”的内充作用使作品的意象鲜活充盈并构成完整的作品意境。

关键词: 意象, 气论哲学, 《 张子正蒙 》

中图分类号: 

  • B83

〔1〕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2页.
〔2〕〔3〕〔4〕〔15〕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9、79、258、112页.
〔5〕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29页.
〔6〕〔7〕〔8〕〔10〕〔11〕〔12〕〔17〕〔28〕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7、7、8、8、8、16、12、8页.
〔9〕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13〕〔14〕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6、56页.
〔16〕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页.
〔18〕〔19〕〔20〕〔2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3、496、496、647页.
〔22〕〔23〕〔24〕〔25〕〔26〕〔27〕〔31〕〔45〕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3、4、23、25、42、43、44、16页.
〔29〕〔30〕〔5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3、315页.
〔3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编写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22页.
〔33〕〔46〕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420页.
〔34〕张晶:《美学的延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75页.
〔35〕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0页.
〔36〕〔37〕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4、215页.
〔38〕〔4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80、1139页.
〔39〕韩林德:《境生象外》,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179页.
〔40〕张晶:《再论审美构形》,张晶:《美学与诗学》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53页.
〔41〕〔42〕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96、206页.
〔43〕叶燮:《原诗·内篇》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76页.
〔47〕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8页.
〔48〕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3页.
〔49〕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5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页.
〔51〕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173页.
〔52〕〔53〕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第973、175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5]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6]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7]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8]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9]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0]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1]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2]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