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6): 147-155.

• 思想文化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

左玉河   

  • 出版日期:2017-11-15 发布日期:2018-07-19
  • 作者简介:左玉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北京 100006)。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KZD021)

  • Online:2017-11-15 Published:2018-07-19

摘要: 晚年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提倡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其作了现代式的阐释,奠定了国民党人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的基本态度。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在高扬民族主义旗帜之际,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作了战时阐释。现代新儒家、战国策派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探究,力图对“忠孝”观念作适乎时代的新解释。国民党着力阐述“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强调忠于国民党及其领袖。新儒家从学理上阐明了忠孝观念与家族制度的关联,注重其内涵的转变,重忠轻孝,强调忠于民族国家。贺麟对传统“五伦”观念的阐释、冯友兰对“忠孝”观念的分析、梁漱溟及谢幼伟等人对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阐述较为突出。以林同济等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从所谓“大政治时代的世界”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传统“忠孝”观念,不仅对“忠孝”内涵作了适合战时需要的新阐释,而且公开提出“忠为第一”“忠为百行先”的观点,强调“先忠后孝、忠在孝先”原则,主张扩大忠之范围,将“孝”局限于家庭之中。对“忠孝”观念进行现代阐释并促使其现代转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样,作为儒家伦理核心的“忠孝”观念,在多元化的现代阐释中获得创造性转化之良机。

关键词: 忠孝, 阐释, 解读, 国民党, 冯友兰, 林同济

中图分类号: 

  • K203

〔1〕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2〕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97页.
〔3〕高素素:《女子问题之解决》,《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4〕〔24〕〔25〕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3、19-20、22页.
〔5〕〔6〕〔7〕〔8〕〔9〕〔10〕〔1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0、649、681、681、681、681、681页.
〔1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13〕〔14〕戴季陶:《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忻剑飞、方松华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7、266页.
〔15〕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第127页.
〔16〕《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会议通过陈果夫等关于确定文化建设原则纲领的提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7〕〔18〕〔22〕《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新华日报》(重庆)1939年3月12日.
〔19〕蒋介石:《对首次国民月会告全国国民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第46-51页.
〔20〕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1939年9月30日.
〔21〕陈立夫:《精神总动员的意义》,《教与学》第4卷第2期,1939年4月.
〔23〕石之:《持久战应有之认识》,《克敌周刊》1938年第16期.
〔2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店,1949年,第335页.
〔27〕冯友兰:《中国哲学中所说精神动员》,冯友兰:《南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32页.
〔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冯友兰:《原忠孝》,《新事论》,《新动向》1938年第11期.
〔42〕〔43〕〔44〕〔45〕〔46〕〔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林同济:《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
〔42〕〔66〕〔67〕〔68〕林同济:《抗战军人与中国新文化》,《东方杂志》1938年第14期.
[1] 邹小站. 清末民初思想话语中的“民权”与“国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56-164.
[2] 王法周. 钱大昕的君道观及其意义世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65-171.
[3] . 中国早期历史认识的发生路径与思维模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71-174.
[4] 刘中平. 明代两京制度下的南京[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27-129.
[5]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18-123.
[6] 富育光. 筚路蓝缕开拓创新--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72-173.
[7] 焦润明.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21-127.
[8] 李孝迁. 刘师培"古学出于史官论"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21-125.
[9]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18-1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