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赤子之心”原指婴儿的本心,它具有真诚无伪、自然淳朴的特点。道家借以阐发个人心灵的纯洁、独立,儒家将之看作性本善的依据。它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求真尚实、情真意切的价值要求与批评尺度,是中国美学的生命所在。民国时期,王国维、朱光潜从美学角度对其重释,重倡“赤子之心”,以培育国民人格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
中图分类号:
〔1〕〔2〕〔3〕〔4〕〔5〕〔40〕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5-146、22-23、46、73、145、191页. 〔6〕〔39〕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6、209页. 〔7〕〔8〕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78-779、70-71页. 〔9〕姚奠中:《元好问全集》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8页. 〔10〕姚奠中:《元好问全集》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11〕〔38〕阮元:《十三经注疏》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63、15页. 〔12〕〔1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5、192页. 〔14〕〔15〕〔16〕〔17〕〔18〕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5、255、299-300、205、304页. 〔19〕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86页. 〔20〕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626页. 〔21〕〔43〕〔47〕〔48〕范文澜:《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93、603、538、538页. 〔22〕曹旭:《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23〕〔49〕〔50〕〔51〕张建业:《李贽全集注》第1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01、276、277、276页. 〔24〕〔25〕刘鹗:《老残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页. 〔26〕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0页. 〔27〕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清初刻本,第4-5页. 〔28〕黑格尔:《美学》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9页. 〔29〕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30〕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31〕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32〕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85页. 〔33〕〔3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6、25页. 〔34〕丰陈宝:《丰子恺散文全编》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67页. 〔3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页. 〔37〕李石岑:《美育之原理》,《教育杂志》1922年第1期. 〔41〕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26-1027页. 〔4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738页. 〔44〕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45〕〔46〕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9-612、617页. 〔52〕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87-188页. 〔5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8页. 〔54〕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55〕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366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6]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7]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8]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9]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0]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1]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2]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3]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4]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15] |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