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8 ›› Issue (4): 177-181.

• 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考察世界与我们生存之谜的一种途径”———近年国内都市文化研究述评

杨剑龙, 王传习, 赵鹏   

  • 出版日期:2008-07-20 发布日期:2018-11-26
  • 作者简介:杨剑龙, 1952 年生, 教授, 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200234);王传习, 1979 年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赵鹏, 1981 年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ZH237)、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学资助项目(Y0401)

  • Online:2008-07-20 Published:2018-11-26

摘要: 在引进国外都市文化理论的过程中, 都市文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并在都市文化研究的意义、范畴与方法、都市个案、文化现象与比较研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重西方理论的借鉴、轻中国理论的建树, 重理论的宏观研究、轻现实的微观探索, 重国内都市研究、轻世界都市的观照, 期望都市文化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与深入,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尽力。

关键词: 都市文化, 研究述评, 发展, 繁荣

中图分类号: 

  • G122

〔1〕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世界视野与当代意义》,《文学评论》2007 年第3 期.
〔2〕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光明日报》2003 年9 月13 日, 理论综合版.
〔3〕孙逊:《“ 都市文化”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光明日报》2006 年12 月6 日, 理论综合版.
〔4〕杨剑龙:《世界格局中都市文化比较的意义与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1 期.
〔5〕王纪人:《对都市文化综合研究的几点思考》, 《光明日报》2006 年5 月23 日, 理论综合版.
〔6〕刘士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都市文化研究》, 《光明日报》2007 年5 月8 日;刘士林:《都市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文学评论》2007 年第3 期.
〔7〕陈伯海:《思考上海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 年第3 期.
〔8〕包亚明:《全球化、地域性与都市文化研究———以上海为例》,《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 期.
〔9〕蔡德贵:《上海:应该大力打造文化都市》,《探索与争鸣》2004 年第4 期.
〔10〕孙惠柱:《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2003 年9 月14 日.
〔11〕褚云茂:《国际大都市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形象》,《文汇报》2004 年6 月7 日.
〔12〕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3〕孙育玮:《小康社会与都市法治文化》, 项家祥、王正平主编:《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196 -208 页.
〔14〕鲁虹:《关注都市亚文化》,《艺术·生活》2005 年第4 期.
〔15〕杨剑龙:《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 孤岛” 状态》, 《文汇报》2006 年4 月4 日.
〔16〕杨剑龙:《另一种“ 希望工程” ———促进农民工文化教育的思考》,《解放日报》2008 年2 月3 日, 新论版.
〔17〕杨剑龙:《城市建设, 走出审美的误区》,《解放日报》2005年5 月14 日, 新论版.
〔18〕杨剑龙:《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年, 第216 -225 页.
〔19〕孙逊、杨剑龙主编:《都__________市文化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
[1] 庄友刚. 全球化与区域化:当代城市发展的二重趋势与内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19.
[2] 薛领, 李涛. 土地要素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40-49.
[3] 董红亚.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行框架及趋势前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07-114.
[4] 任保平.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维动力体系的系统再造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0.
[5] 杨翠迎.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转变与质量提升——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回顾[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11-118.
[6] 刘静暖.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16-124.
[7] 李政. 中国国有经济70年:历史、逻辑与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1-18.
[8] 程谟刚 常玲. 从中澳媒体发展比较看媒体融合战略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202-206.
[9] 谭顺. 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运动——马克思解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五种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38-46.
[10] 姚鹏. 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成效及协同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27-138.
[11] 蔡永海. 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精神注入时代意蕴——兼谈“美丽中国”目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41-46.
[12] 李政.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作用与激发保护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79-85.
[13]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14]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43.
[15]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5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