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揭示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文化谱系简化为“体育”、“艺术”、“工艺”、“科学”四种典型形态, 并探讨其相互之间由“量变”导致“质变”的逻辑关系:作为这一谱系中的感性一极, “体育”要挑战人类肉体能力的极限, 是一种感性生命力的张扬与释放, 常常具有迷狂的色彩;; 作为这一谱系中的理性一极, “科学”要挑战人类认识能力的极限, 是一种理性生命力的开掘与探索, 往往具有抽象的品格。而位于这一文化谱系的中间地带, “艺术”和“工艺”一方面与人的感性欲望和行为能力相联系, 一方面与人的价值观念和思辨能力相联系, 因而是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文化形态。;
中图分类号:
〔1〕陈炎:《酒神与日神的文化新解》, 《文史哲》2006 年第6期. 〔2〕〔5〕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8、4 页. 〔3〕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1页. 〔4〕陈炎:《“宗教”与“科学” 》, 《文史哲》2008年第6期. 〔6〕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1 -2页. 〔7〕朱清时:《风物长宜放眼量》, 余翔林等编:《科学的精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 第五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 第105页. 〔8〕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前言, 第vi页.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70页. 〔10〕威廉士:《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2003年, 第14页. 〔11〕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年,第95 页. |
[1] | 黄继刚. 伊西丝的多重面孔:风景诗学的话语建构及其理论面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31-39. |
[2] | 殷曼楟. 视觉研究中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49-59. |
[3] | 魏志江. 朝贡之外:论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外交[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9-145. |
[4] | 潘屹. 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理念的本土化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00-106. |
[5] | 赵立彬. 礼敬五四:《台湾文化》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生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51-57. |
[6] | 杨华. “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华礼乐传统的连续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11-120. |
[7] | 秦明瑞. 政治态度还是政治设想?——论两种社会科学传统中政治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56-68. |
[8] |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
[9] |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
[10] | 张艾莲 刘柏. 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的跨国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38-145. |
[11] | 孙文宪.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183-191. |
[12] | 谭桂林. “佛化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31-40. |
[13] | 毛振阳 乔瑞金. 试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新的科学的世界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69-80. |
[14] | 黄鸣奋. “活法”三义:当代西方新媒体艺术宣言例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75-183. |
[15] |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
|